什么是佛法?
佛法主要是解脱道与菩提道的智慧和行门。在入道初门声闻法的
入道正途是四圣谛(苦谛、苦集谛、苦灭谛、苦灭道谛)、四念
处观。缘觉的入道正途是修因缘观。菩萨的入道正途,‘是明心
见性。
‘乘佛法之入-正”有“:“,教外别传;二,言教开示。教外
别传者,‘是禅宗‘不依经教义理开示学人,别于经教之外,?
依言说而使机锋,令学人触证自心真如,初入大乘宗门正旨,渐
能通达经教宗旨,乃至通达悟后渐修渐至佛地之修道次第。
二乘的见道是断我见,大乘佛法的见道,玄奘菩萨在《成唯识
论》说:“已入见道诸菩萨得真现观,-为胜者,彼能证解阿赖耶
识,故我世尊正为开示。”这个阿赖耶识通常又名”来-、真如、
-身等,证得阿赖耶识就是大乘佛法的见道。声闻禅的开悟是断我
见;祖师禅的开悟是证得法界的实相--真如”证得自心真如的同
时身见我见一时断除。
声闻禅虽然易修易证,’并不鼓励禅子们修学,原因是:声闻初果
乃至阿罗汉亦不能知七住菩萨明心时所证自心真如境界,更不”\
白十住菩萨眼见佛性之境界。而菩萨七住明心者,略作思维体验便
知声闻初果乃至慧解脱者的境界。
“乘的基“修行方-{”“安般”“四念处”“法-都是对五蕴十
八界的无常、无我作观行,而实证到蕴处界的空相。相对于大乘佛
法来说,二乘法比较容易修证。大乘法所讲的除了二乘的蕴处界
“空相”、十二因缘以外,也讲“空性”。
空性是指一切有情都有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大乘佛法的
修证,以七住位开悟明心--证得第八识空性如来藏为起点,开始
熏习般若慧,除了初期的别相智以外,以后都是“无我--一切种
智的修习。大乘佛法的中心思想就是一切种智的修证。阿罗汉不证
佛菩?,故不-佛;佛亦证解脱果,故亦-’阿罗汉;如是正理,
‘乘学人不可不’。
若就是法界实相的智慧。般若的这个智慧就是行者亲证如来藏--
亲自触证第八识如来藏,并且能去体验领受它的自性,这就是般若
。因为这个般若跟世间、二乘的智慧不“,所以不翻译作“’慧”
,如果翻译作智慧,会让很多人误会,所以将它的音直接翻译过来。
二乘人只有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定性声闻缘觉若闻般若实相真智,
则生烦恼,?思修证。在 小乘的根本经典《增一阿含经》之
《央掘魔罗经 》卷4云:“我说道者说何等道?道有二种:谓声闻
道及菩萨道。彼声闻道者,谓八圣道;菩萨道者,谓一切众生皆有
”来-。”因此,如来藏是菩萨的根本大法,七住菩萨证得如来藏,
发起般若总相智,就有能力再研习般若经,次第发起般若的别相智,
进而继续随善知识修学唯识的一切种智。一切种智修学圆满,-就
成就究竟的佛道。“以,”若智慧’大乘所-有‘?共二“,“乘
人没-般-,只有蕴处界空相的智慧。
佛法上讲的理事圆融,是说在一切事相上面都看见真实理;这个
真实理,能够在一切事相中现观。所谓的在一切事相中现观真实
-,就是在所有法相上---在六根、六尘、六识上面,在三界
’,都可以观察到第八识如来藏是如何运作的,这个叫做理事圆
-。
“乘无我法不能称之为理事圆融,因为二乘法不能触证第八识,
二乘人都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空相上来现观无我,这些都
是事相-所以说二乘法有事无理,叫做俗谛。大乘法是从真如的
立场上来现观如来藏识的不生不灭,现观蕴处界的空相,所以叫
做理谛(真谛)。大乘菩提道有事有理。二乘人证得五蕴空相,
却不能证得与五蕴并行的如实不空的、可以亲自体验的第八识真
”,所以大乘经中说二乘无学圣人证空而?证不空,?能称之为
理事圆融。大乘菩萨不但能证得声闻乘的无常空和缘觉乘的缘起
性空,也能证得“?空”“真如,故大乘佛法称之为理事圆融。
声闻乘所证的人无我智,是经由现前如实的观察五蕴、十二处、
十\”的无常“而产生的智慧。缘觉乘所证的人无我智,是从十
二因缘当中去如实观察: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藉藏识因
及父母、无明、四大、业种作为因缘,而有蕴处界的缘起缘灭,
所以说蕴、处、界是“性空”,这种经由现观缘起性空而产生的
智慧就是缘觉乘所证的人无我智。大乘七住菩萨所证的人无我智
是经由证知法界的实相--第八识真如后,由真如再来反观蕴处
界的无常空或者缘起性空而证得的。
声闻乘之法无我智者,‘是三法印之“诸法无我”。声闻行者在
蕴处界之人无我智基础上,现前观察蕴处界展转所生诸法之中,
无有-坏之”,由是断尽我执,成阿罗汉,而犹未知诸法缘起缘
灭之因--藏识实相,?与大乘般若慧相应,是故人人畏见维摩
诘大士。缘觉乘之法无我智者,-’离“诸法无我”。缘觉乘行
者,依十二因缘之缘起正观,深细证知诸法之中,无有-恒自在
”我,悉同蕴处界之缘起缘灭。然缘觉乘人于缘起法中,-白“
识(阿赖耶识)缘名色(意根及受精卵)、名色缘识”这个道理,
故能了知无明依于阿赖耶识而住,而至后世、而现行,其慧深细,
非声闻罗汉所能知之。虽然如是,然犹未能证得自心赖耶,故于
菩萨所说般若中观之理不能证入。
大乘法无我智是初地以上菩萨所证的内容,地上菩萨依自心藏识
之亲证及领受其性,证知藏识法性之无我性,证知藏识所生十八
界、五蕴、十二处之无我性,亦证知自心藏识及蕴处界所共展转
而生之”切-,悉无常恒不坏之我。如是菩萨法无我智,下自初
地所证八识心王之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二
种无我法所得道种智,上至诸佛之二种究竟转依、四种圆寂、四
智圆明之一切种智,悉名‘乘法无-智。
大乘人无我、法无我的修证,具足人无我与法无我的现观,兼“
世俗谛与法界实相的胜义谛,”盖了二-“诸法无我””人无我
、法无我智;二乘的无我观永远不能触及法界实相心,?”\及
第一义谛,故非真正法无我。这是大乘与二乘法所作无我观的最
大差异处。
二乘的阿罗汉辟支佛断尽一念无明,‘断’分-生?,故舍报
后可入无余涅磐。阿罗汉辟支佛虽断尽了一念无明,却仍末
与无始无明相应,没有到达无始无明境界。无始无明从无量劫
以来-与众生心相应,一直到菩萨第一次开悟明心以后才第一
次相应。菩萨初悟虽破无始无明而仍然还没有断尽,-到“地
才能断尽。明心见性以后分断无始无明,仍然还有过恒沙数修
所断上烦恼末断,-为尘沙惑末断,到这个时候才到达无始无
明境界。七住菩萨开悟明心分破无始无明的同时,-断’念无
明四种住地烦恼之见一处住地烦恼,其它还有--欲爱、色爱、
有爱三种住地烦恼,-到“地”才能断尽。故菩萨种性的佛子,
?须断尽一念无明,?可直接’无始无”。
大乘法中解脱道的见道的部份,可以和菩提道的见道一起完成,
七住菩萨在亲证如来藏的同时断除身见、我见,完成了初-解脱
。菩萨十住位眼见佛性,现观世界如幻,贪嗔痴转薄,成二“解
脱。到十回向位的菩萨成就如梦观的时候,贪嗔就断除了,成三
果解脱。初地菩萨永伏性障,可以断尽’念无明而?俱断,能证
慧解脱而?取证。到了三地满心后,三地菩萨由于四禅八定,四
无量心、五神通的修学满足,这时他有能力取证无余依涅磐,
可以成为俱解脱的菩萨阿罗汉,’他‘不在此,他还要往上修。
一直到六地满心位,烦恼障现行悉断,才成就四果解脱。六地菩
萨会在很自然的情况下取证灭尽定,成俱解脱大乘无学。
声闻法与缘觉法也是菩萨修学大乘佛法的基础。菩萨如果没有
修过声闻、缘觉的法他就不能讲二乘的法,将来-成的佛也就“
是一切’者,就不能称作是佛。因此《维摩诘经》说:“-’可
与声闻、缘觉而相违背。”
综上所述,佛法可以概纳为二大类:第一类是解脱道的智慧,‘
无常空及缘起性空;第二类是大乘菩提道的般若智慧--无生忍、
无生法忍--就是真如与佛性”智-。而这个真如与佛性的智慧
又把它分成二部分来说:第一部分是在总相与别相上的般若空--
第八识如来藏的“空性”;第二部分从别相上来说明一切种智,
也就是唯识经典所说的百法、千法、万法明门……。
以上宣说三乘菩提之异同,令诸学人闻已思维已,‘知’乘‘道
次第‘概,知已当思如何下手?如何突破?如何转进?修学大乘
佛法-盲”既-,则知应当速求破参见道。觅得如来藏已,成大
乘真见道人,如此方能进入修道位,”至究竟成佛。
正观居士 / ?
(轻声细语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