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暖灯记》评点:夜是黑的,但灯是暖的。
暖灯记
孩子幼时总是惧黑的。
(开篇自然似与人谈心,引起下文。)
记得刚刚独睡时,最讨厌的便是父母在我睡前“啪”一声关上灯的时候。四周都有股股暗流,用非凡的蛮力朝我压下。床头有盏壁灯,但那弱柔的光线不仅未能使我安心,反而还制造出一种鬼魂弄光的恐像。盛夏夜晚总有一只电扇在一旁吱呀嘲哳,我总发挥儿童特有的想象把那声音理解为鬼在磨牙。严冬寒夜的风的吼声把一切惊恐的情感都叫醒了。若那时懂得看鬼片,想必《午夜凶铃》说的就是那种意思。但凭我如何嘶吵哭闹,父母仍严厉呵斥并坚持走之前把门窗连同那神圣的灯光一并关掉。
(生动具体地写出了“我”刚刚独睡时对关灯的害怕。有视角角度的描写也有听觉角度的描写,再加丰富的想象力,突出了黑的可怕。可看出作者有着切身的感受。)
直到连我自己也不记得是从哪一天开始不再惧怕灯光灭掉后的“鬼夜”,人也慢慢长大了。
多年后的今天,提笔想到年幼,想到大家幼时相似的惧黑情结,心底竟漾来些许温暖。就在前几日睡前读到《飘》时,白瑞德因宠爱小女儿邦妮而命令家人在夜晚将整座房子用灯照亮的情节,一点点触碰着我的恋灯情结。
(读到《飘》时,书中亮灯的情节触碰着“我”的恋灯的情结,突出“灯”在“我”生命中的重要作用。)
其实现在已成年的我仍然惧黑。睡前的黑暗已被父母一点点练胆给练没了,也就不算什么。但真正的黑暗还在后头。自上中学以来,日子里多了早晚自习这样不得不遵规的事情。我家门外的街道,每一条都是要伸很远才到学校。两年前未搬家时,老楼的门口最令我安慰——从家门到校门那么遥远的距离,左一排王子右一列骑士戴着银亮的钢盔守卫着我的长路。偶尔一个拐角看不到光亮,但转身走另一条胡同时还有昏黄的老卫士在守候。每日晨昏,你必见一个踩着嫩绿色自行车的女孩哼着调子驶过那漫长的路。
(上中学后,每晨昏借着灯光上下学,给自己以安慰。把路灯比作王子、骑士、老卫兵生动形象。)
像这样令我安慰的日子不长不短地过了四年。搬家后,早晚自习的路程变得更远,并重复着儿时睡前看到灯灭的恐慌。大概是有一半的路吧,具体多长我也量不得,一直是黑。要命的是,新家太偏僻太陌生,竟没有一个可以同路的伴。我那时已上高中,早晨离家的时间更早,晚上归家的时间更晚。那时的我已懂得面子的重要,走过那路恐惧到咬牙也不肯跟父母说什么。但自从一次身体不适父亲早晨开车送我后,他们说什么也要与我同起。先是父亲,早晨四点半我还在梦乡时他便睁着眼开始等待我五点十分的离家。若是有哪次睡过头迟到了,之后的一连几周他都睡不好觉,三点多便拧开台灯看看时间。父亲本是极嗜觉也极缺觉的人,睡眠质量极差,因要送我上学,他却总早早下楼发动车子把车灯开得通亮。每日黑暗如海的街,在少有人影的清晨五点总有一辆亮着大灯的小车来回驶过,甚至让我觉得那路像是从未暗过一样。
(上高中后,父亲每天早早起来等待我上学的时间,在路上把车灯开得通亮,使“我”感觉一箭双雕从未暗过一样。这一部分用父亲送“我”上学,表达了父亲对“我”的无私的爱。)
后来是母亲,担任了“守夜人”的角色。晚上回家时总要到十点,我仍讨厌一件事,就是进小区后,一抬头,仅寥寥几户窗里有被厚厚的窗帘遮住的残光。但一到我家住的楼前拐角我又是快乐的了,因为拐过花坛的一弯就是我熟悉的窗。我这一点是极清楚极认真地记得,每次抬头我都会看见二楼我家厨房窗口亮着的灯。真的是每次——哪怕有哪晚家里没人,母亲仍会在临走前打开窗前一小盏台灯。极小的一盏灯,却总给我一天的疲惫搭上寻常温情的外衣。我能想到那灯光里是一碗冒着热气的手擀面,几只洗得漂亮的苹果,一杯暖黄的蜜茶。或是我想不到的,一封远方寄来的信,一件心仪已久的衣——还有无论何时都为你留灯的人。
(后来母亲每晚都会为“我”亮灯,为“我”准备好饭菜水果或一些能让自己的心仪的物品,这一部分通过细节的描写突出母亲对“我”无私的、无微不至的关爱。))
我也曾疑惑:儿时,当我那么惧黑而苦求父母将灯打开时,父母铁了心地不理会;如今,当我已不再为睡前那盏变暗的灯哭泣时,他们却日夜为我使灯长明。我想我永远忘不掉抬头瞥见暖黄的灯时得到的感受,仿佛是我白昼之外、夜晚之内的,二十四小时以外的生命延伸。我似乎在阵明阵暗的灯里找到了答案,但又因语言的匮乏和表达的笨拙道不清楚缘由。
(通过自己的疑惑道出了父母对“我”的教育与关爱,此时“我”感觉到了温暖,更深刻地理解了父母对“我”的良苦用心与无微不至的关爱。)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白瑞德,那个迷一样的男人在小邦妮夭折之后,无论如何也不让人将她埋葬。他守在女儿小小的、冰冷的尸体旁,用盏盏灯将女儿的房间照得如往常一样明亮。他喃喃道:“我怎么可以让他们对你做那样蠢的事呢?将你埋葬?不,亲爱的,那里是那么黑,我不在,谁为你点灯呢?”
(引用白瑞德的话道出了父母对于孩子的爱,突出了本文的主题,父母永远为子女点亮温暖的灯。同时照应了前文,使得文章结构严谨。)
有你在,灯亮着。
现在,我总算可以道出些什么了。或许父母想使我勇敢让我习惯逃不掉的黑暗,但又因一种人类最难言也最柔和的情感,他们想用一盏暖灯,为我照亮越来越坎坷越来越多黑暗的路,让我心安。哪怕这长路有一日会延伸到终点,他们仍希望那余光能陪孩子与黑暗共存。这世界于我不会冰冷,没有恐惧。
对,我现在坐在灯下,能想到的就是这些。
(最后终于道出了父母的良苦用心。突出了文章主题。结尾自然收束,同时照应了前文。)
点评:一、本文主题深刻,摆脱了一般父母之爱,而是将父母之爱延深到了父母教育“我”勇敢地面对逃不掉的黑暗和父母要为“我”照亮黑暗,让“我”不再有恐惧。二、为了表达这一深刻的主题,作者选用“灯”这一意象,巧妙地将“我”的对黑暗的恐惧和对父母之爱的感激融合在一起。三、细节描写真实贴切生动,如父亲为“我”打亮车灯,母亲为“我”点亮厨房的灯,这些细节都能突出了表达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