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需要寂寞思维
行情不低迷不成底部(筑底阶段应该是最低迷的),不颠沸不成为头部是市场的一大定律。低迷即市场存在较普遍的看空情绪而不愿介入,一般是人气淡散,交易动量极度萎缩;颠沸则是人气极旺,普遍看好则介入,随之就是天量见天价。可见行情的底与顶往往与投资人的意愿相背离。
虽然市场多与空永远是对峙的,并且在理论上构成力量上的均衡(有抛盘必有接盘),但若在其中扣除交易成本,加上主力的垄断操纵、内幕交易等非规范行为,则市场中永远是亏损者要远远大于获利者,换言之市场永远只有少数投资者能赚钱,这也提示市场的正确思维永远在少数人一边。反之如果市场真理在大多数人一边,大多数投资人都能获利,那么最后谁给他们“结帐买单”呢?
从市场的客观状况来说,大资金无论在信息上的先知先觉、研究的力度与深度,还是对行情的影响力等方面,较普通投资者都要远胜几筹,也就是说在市场投资层次中,主力对行情的把握是主动的,而普通投资者则是被动的;对行情的演变大资金具有先知优势,普通投资者则只有盲从的劣势。而在投资量化上,却是普通投资者群体要远胜于大资金群体,这也鲜明勾勒出了行情运作优势与正确思维在少数者一边的市场现实。
如果做一个小小的实验:100个不同的投资者对行情趋势的看法,可能有20种不同的观点,在行情没有演变之前,谁的看法是正确的呢,肯定是一个未知数。同时有一点也是肯定的,即多数人随同的看法,在行情演变后往往被证明是错的。
以上可见,普通投资者虽然不具备洞察行情的先天优势,但却需要不随大流的寂寞思维,这种寂寞思维在大势极度低迷和极度颠沸时尤其重要。今年五月中旬大盘在摇摇欲坠,市场普遍看穿1000点大关之时,却产生了一个历史性的重要底部;97年5月7日沪市有46只个股涨停、深市有72只个股涨停板之际却产生了重要的头部;神光公司在98年底展望99年行情之时,预测钢铁板块将是99年行情的重头戏,99年初钢铁板块在市场普遍淡忘和遗弃的氛围中全面启动等,都是寂寞思维的重要体现。
熊市中套得住;牛市中拿不住
现象一:大盘98年从1422点跌到1100点,投资者仓位中的四川长虹从40元套到15元的笔笔皆是;而99年行情从1047点涨到1756点,投资者仓位中个股累积涨幅能达到10元、20元以上的却绝无仅有。
现象二:大部分投资者如果仓位被套,就能心安理得地一路持有,存在总有一天能解套的理想;而一旦所持有的个股出现一定的涨幅,却是寝食难安,生怕到手的利润失之交臂。
以上现象的综合,在股市中是属于亏得起盈不起的股民类群。在股市运作中属于最为被动、最为盲从、依赖性最强的一类。在实际状况中的仓位往往是大部分时间在受套,难以有效地获得资本的增值。
那么如何去改变这种现实中操作上的错误思维呢,在这里首先给大家讲述一个故事;一次笔者参加某沙龙,刚上讲台,下面众听客群起骚动:“老师”快救救我们吧,我们全线被深套。笔者言:我知道你们被套的原因;一个股民拿一笔钱去买股票,先买了两个(或几个)股票,后来把获利的股票都抛了,亏损股票的继续持有来等待解套;抛出股票所得的钱又去买了两个(或几个)股票,把获利的抛了,亏损的依然持有等待解套。此循环直至全仓都是被套的股票,结果在仍等待解套的思维中使仓位全部被捆死。众听客发出会意的笑声,突然有一听客提问:按你所讲我们把受套的全抛出,获利的都继续持有,那我们持有到什么时候抛呢?笔者言:买涨抛跌是市场永远的原则。什么时候要抛,什么时候该买,什么股票要抛,什么股票该留,这些都是一个技巧性的问题。众听客皆悟。
做股票不具备相应的技巧,难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做股票没有切合自身的理念和操作原则,就不能进退从容,就不能入市做股票!
理解了上述原理,建立切合自身的运作理念,也就找到了解决套得住、拿不住的方法。希望投资者对上述市场原理也能有所感悟。
博览“股评”群书 买卖缺乏主见
许多投资者都希望或者通过媒体的公开股评来获取市场信息和买卖观点。应该说这种愿望和出发点都是好的,借“脑”发展的方法是无可非议的,也应该值得鼓励的。但万事都有一个“度”。现在信息媒体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着,有偿的、免费的信息多渠道、全方位地供投资者自由选择。对同一段行情,有时100家股评能产生50个以上观点,令投资者无所适从。有时观点又达到空前地一致,使投资者盲目的追从。
相对于市场大户,普通投资者原本就处于被动的地位;如果完全依赖于公开股评的操作,无疑更处于被动之境地。不知投资者注意过没有:上证报搞的分析师指数,连其自己都承认是一个反向指标。因为只要上市公司的分红总量不超过市场的交易成本,股市是少数人赚、多数人亏的市场,所以投资者观点趋向一致,出现盲从的时候可能就是行情转折的时机。所以我们在前一期股民学校专栏中强调市场需要寂寞思维。有一点是肯定的,在目前市场中没有自己独特思路的投资者是很难赚钱的。
在沪市96年牛市行情中,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某大医院的一个工会干部相当能干,人缘也好,社会活动能力极强,在不长的时间内认识了上海43个“股评家”。95年底退休有了充裕的时间,医院即利用其社会关系广的优势集资给他去炒股,上至专家教授,下至护理员工共集资120万元,自95年12月始开户运作。即日起该干部每天晚上要打43个电话,问甲“股评家”什么股票可以买,甲点一股他第二天即买入;第二天拿这个股票去问乙“股评家”可好,乙“股评家”言该股不行,应该割掉,不如买另外一个股票,隔日该干部言听计从,再隔日又找丙“股评家”。。。。。。。一年之内在43个“股评家”里绕了无数圈,帐面市值也在牛市行情中从120万“萎缩”到10万元(95、96年有T+0加透支)。
从上面的例子可见,对于现在更为泛泛滥滥的股评,既要注重借鉴,又不能过分地依赖,更要去伪存真,毕竟最后决断买卖的还是自己。最好的方法是选择一、两家咨询机构长期追踪。这一、两家咨询机构要有连贯的思维,要有有独特的观点,且经长期市场检验还能生存下来,且口碑也不错。盯住后,首先应作长期追踪观察,吸收其思维理念,然后再结合自身的操作特点,形成切合自己运作的有效理念来“借脑”不断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