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第二册古诗词鉴赏练习
(448200)湖北省沙洋县长林中学 鲁修贤
鉴赏下列古诗词,分别找出有关解读中说法不妥当(dang)的(de)一项(xiang)——
1.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qi)路,儿女(nv)共沾巾(jin)。
——王勃《送杜少(shao)府(fu)之任(ren)蜀州》
A.这是一首(shou)别开生面的送别诗,诗中不(bu)作(zuo)寻常的伤(shang)别语,表现了诗人阔(kuo)大(da)的胸襟,洋溢着对(dui)友人的深厚感情。
B.颔(han)联是承题句,在(zai)点(dian)出“离别(bie)”后,忽(hu)转至“宦游”二字,犹言二人皆不在(zai)本乡,此别(bie)则为别(bie)中之别(bie),尤(you)其可伤可悲。
C.颈联哲理丰富(fu),一洗以往送(song)别诗中黯然消(xiao)魂的感(gan)伤情(qing)调,而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gan)情(qing),给(ji)人以莫大的安慰(wei)和(he)鼓舞。
D.尾(wei)联由前三层引(yin)出,将要人(ren)分两地,所以(yi)惜别;加之(zhi)别中(zhong)之(zhi)别,尤为伤感,即使互为知(zhi)己(ji),也不禁泪洗愁容,依(yi)依(yi)不舍。 ( )
2.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mu)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A.前四句从传说入笔,思接千载,心(xin)生遐想,生发岁月(yue)悠悠、世事茫茫的(de)无限(xian)感(gan)慨,表现了人们登(deng)黄鹤楼常有(you)的(de)感(gan)受。
B.后四(si)句转而实写楼上所(suo)见所(suo)感,满目盛(sheng)景引起难禁的乡愁,以烟波江上日暮思归(gui)之情作结,使诗意(yi)重归(gui)于开头那种渺茫(mang)的境界。
C.前半首(shou)与后半首(shou)相(xiang)互映(ying)衬而(er)又(you)联成一(yi)体(ti),既烘托了登(deng)楼远眺者的愁绪(xu),也使全诗波(bo)澜起伏而(er)又(you)一(yi)气(qi)贯通(tong)。
D.这首(shou)诗意境开阔,沟通古今,情景交(jiao)融(rong),十(shi)分感(gan)人(ren)(ren),然(ran)而艺术夸张使人(ren)(ren)想当然(ran)地心入其境,怅然(ran)生情,竟至于以(yi)假乱真,显然(ran)过分。 ( )
3.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jin)日听(ting)君(jun)歌一曲,暂(zan)凭(ping)杯(bei)酒长(zhang)精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zhou)初逢席上见赠》
A.这首诗结构巧妙(miao),时间(jian)由过去到现在和将来(lai),情调由低(di)沉到高昂(ang),波澜起(qi)伏,发展极(ji)其自然。
B.颔联(lian)(lian)承首联(lian)(lian)写归(gui)来后(hou)的(de)感触,恰当地(di)运用了晋人的(de)两个典(dian)故(gu),隐含(han)信息量较(jiao)大,暗示(shi)的(de)意义也比较(jiao)多,耐人寻(xun)味。
C.颈联借用自然景物(wu)的(de)变(bian)化暗(an)示社会的(de)发(fa)展,蕴涵哲理(li)。现(xian)在人(ren)们常用它来说明新(xin)事物(wu)必将(jiang)绕开(kai)旧事物(wu)。
D.诗作不仅表现(xian)了(le)长年被贬偏(pian)远之(zhi)地、政治失意的愤懑(men),而且表示了(le)对生活(huo)、对未来的积(ji)极、乐观(guan)精神(shen),沉郁中见豪放。 ( )
4.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nv)不知亡国(guo)恨,隔(ge)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A.第一句(ju)互(hu)文见义,“烟”和“月”既“笼(long)寒水”又“笼(long)沙”,两(liang)个“笼(long)”字连用,将四种景(jing)物融为(wei)一体,贴(tie)切传神(shen)地勾(gou)画出秦淮河两(liang)岸朦(meng)胧冷清的(de)景(jing)象。
B.从(cong)第二句中“夜”字(zi)(zi)可知时间(jian),“泊”字(zi)(zi)告知诗人是乘船而(er)来停在(zai)此处,“秦(qin)淮(huai)”“近酒家”五(wu)字(zi)(zi)晓知秦(qin)淮(huai)河畔(pan)为灯红酒绿之(zhi)地。
C.第三句批评歌女纵情声(sheng)色,醉(zui)生梦死,沉(chen)溺于歌舞升平,不知国(guo)之将亡(wang)而唱(chang)亡(wang)国(guo)之音,诗人(ren)耳闻(wen)目(mu)睹,心中激起无限的忧愤。
D.第(di)四句里一个“犹(you)”字意味极其深长,令人生发历(li)史的联想,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ming)运(yun)的关(guan)切和忧虑,也蕴含(han)着对世(shi)道的愤慨。 ( )
5.
君问归(gui)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zhang)秋池(chi)。
何当共剪西窗(chuang)烛,却话巴山(shan)夜雨时。
――李商隐(yin)《夜雨寄(ji)北》
A.第一(yi)句(ju)之中两个“期”字(zi),先停顿后转折(zhe),一(yi)问一(yi)答,一(yi)扬一(yi)抑,思(si)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ran)纸上。
B.一(yi)个“涨”字,富于动态(tai)形象(xiang),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ye)雨景象(xiang),又表现(xian)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C.后(hou)两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jian)推(tui)移到未来,以未来想象中的欢聚许(xu)诺友人(ren)(ren),不仅是暂且宽(kuan)慰自己(ji),也是安慰友人(ren)(ren)。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fu)出现,令人的思(si)绪在现实和想(xiang)象(xiang)的时空之(zhi)间徘徊不已,如此表达思(si)“君(jun)”的深情(qing),觉得有(you)点(dian)累赘。 ( )
6.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shen)至(zhi)哉(zai),歌以咏志。
——曹操《龟虽(sui)寿(shou)》
A.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ren)的生命有(you)限,言外之(zhi)意是要求自己利用(yong)这短(duan)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B.以“老骥(ji)“自况,转(zhuan)消极(ji)为积(ji)极(ji),正是(shi)诗(shi)人主(zhu)动进(jin)取(qu)、老当益壮(zhuang),虽届暮(mu)年而雄心(xin)勃勃的(de)自我形象的(de)艺术写(xie)照。
C.作者认为“天命”只是客观(guan)的(de)作用(yong),人可以发(fa)挥主观(guan)能动性昂扬进(jin)取,这是十分可贵、可取的(de)积(ji)极(ji)而又乐(le)观(guan)的(de)人生态度(du)。
D.末二句与诗的内(nei)容无关(guan),与其(qi)画蛇添足,不如一笔删(shan)除(chu)。 ( )
7.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ming)登前途,独与老翁(weng)别(bie)
――杜甫《石壕吏》
A.开头(tou)四句(ju)(ju)写(xie)故事(shi)的发生,每句(ju)(ju)写(xie)一人,清楚交(jiao)代了各自的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xi) ;全篇围(wei)绕“捉人”二字展开。
B.一(yi)(yi)(yi)“呼”一(yi)(yi)(yi)“啼(ti)”,一(yi)(yi)(yi)“怒”一(yi)(yi)(yi)“苦(ku)”;一(yi)(yi)(yi)方(fang)如狼似虎(hu),一(yi)(yi)(yi)方(fang)哀婉(wan)可怜;在(zai)差役怒呼、老妇苦(ku)啼(ti)声中,一(yi)(yi)(yi)个(ge)饱(bao)受战(zhan)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yi)(yi)(yi)步步展示出来。
C.老妇自诉(su)自解,意在(zai)使(shi)差役同(tong)情,差役因(yin)此(ci)答应(ying)了老妇的(de)恳求(qiu),留下(xia)老翁、寡(gua)媳、幼孙三人,没有刁难石壕村这一户人家。
D.最后(hou)四(si)句写故事的结局,一夜之间(jian)经历的巨变,凄苦、悲(bei)愤尽在不言(yan)中(zhong)。诗作(zuo)以浓重的悲(bei)剧气氛结束,令人(ren)痛(tong)心不已。 ( )
8.
无(wu)言(yan)独上西楼,月(yue)如钩。寂(ji)寞梧桐深院锁清秋(qiu)。
剪不(bu)断,理还乱,是离愁。别(bie)是一般滋味(wei)在心(xin)头。
――李煜《相见欢》
A.“无言”而又“独上(shang)”,使人看到(dao)一(yi)个(ge)孑然(ran)一(yi)身、“斯(si)人独憔悴”的(de)孤影(ying),为整首词所(suo)(suo)写之景、所(suo)(suo)抒之情染上(shang)一(yi)层凄凉黯(an)淡的(de)底(di)色。
B.仰望夜晚(wan)的(de)天空一弯残月(yue),使人愁(chou)上添愁(chou);俯视秋天的(de)地面(mian)无边(bian)寂寞(mo),使人愁(chou)而(er)更愁(chou);二(er)、三(san)句摹画其(qi)人所(suo)见(jian)楼外之景(jing),不言愁(chou)而(er)愁(chou)自见(jian)。
C.下(xia)片(pian)前(qian)三(san)句(ju)暗用(yong)“丝(si)(si)”作喻体,以千丝(si)(si)万缕之无(wu)法(fa)剪断、无(wu)法(fa)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fan)和难解,比单纯谐音取(qu)义更胜一筹。
D.最后一句是不借助比喻的白描,可惜没有说清离愁到(dao)底(di)是(shi)什么滋味,因为(wei)难(nan)以言说,最终只有自己内心知晓了(le)。 ( )
9.
半(ban)亩方(fang)塘(tang)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qing)如(ru)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xi)《观书有感》
A.这是一首借(jie)景抒情(qing)的名诗,以方塘作比(bi),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B.这首诗所表(biao)达的(de)读书有悟(wu)、有得时的(de)那种灵(ling)气流动(dong)、思路明(ming)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zi)得自(zi)在的(de)境界,正是作为大学问家的(de)作者的(de)切身的(de)读书感受(shou)。
C.后两(liang)句借(jie)水(shui)之清(qing)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shui)不断(duan)注(zhu)入(ru),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jiu)得认真读(du)书,时(shi)时(shi)补充新知;又喻不断(duan)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D.后两句(ju)也常(chang)用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wen)或(huo)艺(yi)术的成(cheng)就(jiu),自有其深厚的渊源(yuan)(yuan);现在已凝缩为(wei)常(chang)用成(cheng)语“源(yuan)(yuan)头(tou)活水”,用以比喻事物(wu)发展的源(yuan)(yuan)泉(quan)和动力。 ( )
10.
茅檐(yan)低小,溪上(shang)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ao)。
大儿(er)锄豆(dou)溪东(dong),中儿(er)正织(zhi)鸡笼(long);最喜小儿(er)亡赖,溪头卧(wo)剥莲蓬(peng)。
――辛弃疾《清(qing)平(ping)乐·村居》
A.头两句(ju)写景(jing),茅草、小溪、青草,本来是农村司空(kong)见(jian)惯的东(dong)西,但将它们组合成一个画面,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B.后六句写人,通过翁媪打(da)趣闲谈(tan)、大儿(er)锄草(cao)、中儿(er)编(bian)织鸡(ji)笼、小儿(er)卧剥莲(lian)蓬这样简单的情节安(an)排(pai),就描画(hua)出一(yi)幅(fu)富于田园(yuan)特色(se)的生活景象。
C.作品不事雕琢而纯用(yong)白描的(de)表现手法(fa),只摄取了一个(ge)很平常(chang)的(de)生(sheng)活画面,却写得生(sheng)趣盎然。
D.作(zuo)品写(xie)白发(fa)翁媪,先见其人;写(xie)大(da)、中、小三儿(er),后(hou)闻其声。如实描摹,简洁自(zi)然,写(xie)出一(yi)家两老三少的(de)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