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许穆公丧至本国,世子业嗣位,主丧,是为信公。感桓公之德,遣大夫百忙,率师 会于召陵。桓公闻屈完再到,吩咐诸侯:“将各国车徒,分为七队,分列七方。齐国之兵, 屯于南方,以当楚冲。俟齐军中鼓起,七路一齐鸣鼓,器械盔甲,务要十分整齐,以强中国 之威势。”屈完既入,见齐侯陈上犒军之物。桓公命分派八军。其蔷茅验过,仍令屈完收 管,自行进贡。桓公曰:大夫亦曾观我中国之兵乎?”屈完曰:“完僻居南服,未及睹中国 之盛,愿借一观。”桓公与屈完同登戎铬,望见各国之兵,各占一方,联络数十里不绝。齐 军中一声鼓起,七路鼓声相应,正如雷霆震击,骇地惊天。桓公喜形于色,谓屈完曰:“寡 人有此兵众,以战,何患不胜?以攻,何患不克?”屈完对曰:“君所以主盟中夏者,为天 子宣布德意,抚恤黎元也。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若恃众逞力,楚国虽梳小,有方城 为城,汉水为池,池深城峻,虽有百万之众,正未知所用耳!”桓公面有惭色,谓屈完曰: “大夫诚楚之良也!寡人愿与汝国修先君之好如何?”屈完对曰:“君惠激福于敝邑之社 稷,辱收寡君于同盟,寡君其敢自外?请与君定盟可乎?”
桓公曰:“可。”是晚留屈完宿于营中,设宴款待。次日,立坛于召陵,桓公执牛耳为 主盟,管仲为司盟。屈完称楚君之命,同立载书:“自今以后,世通盟好。”桓公先献,七 国与屈完以次受献。礼毕,屈完再拜致谢。管仲私与屈完言,请放脯伯还郑。屈完亦代蔡侯 谢罪。两下各许诺。管仲下令班师。途中鲍叔牙问于管仲曰:“楚之罪,悟号为大。吾予以 包茅为辞,吾所未解。管仲对曰:“楚膺号已三世矣,我是以摈之,同于蛮夷。倘责其革 号,楚肯娩首而听我乎?若其不听,势必交兵,兵端一开,彼此报复,其祸非数年不解,南 北从此骚然矣。吾以包茅为辞,使彼易于共命。苟有服罪之名,亦足以夸耀诸侯,还报天 子,不愈于兵连祸结,无己时乎?鲍叔牙嗟叹不已。胡曾先生有诗曰: 楚王南海目无周,仲父当年善运筹。 不用寸兵成款约,千秋伯业诵齐侯~
又髯翁有诗讥桓仲苟且结局,无害于楚,所以齐兵退后,楚兵犯侵中原如故,桓仲不能 再兴伐楚之师矣。诗云: 南望踌躇数十年,远交近合各纷然。 大声罪状谋方壮,直革淫名局始全。 昭庙孤魂终负痛,江黄义举但胎您。 不知一敌成何享,依旧中原战血鲜!
陈大夫辕涛涂闻班师之令,与郑大夫申侯商议曰:“师若取道于陈郑,粮食衣搂,所费 不货,国必甚玻不若东循海道而归,使徐首承供给之劳,吾二国可以少安。”申侯曰: “善,子试言之。”涛涂言于桓公曰:“君北伐戎,南伐楚,若以诸侯之众,观兵于东夷, 东方诸侯,畏君之威,敢不奉朝请乎?”桓公曰:“大夫之言是也。”少顷,申侯请见,桓 公召入。申侯进曰:“臣闻‘师不跪时’,惧劳民也。
今自春祖夏,霜露风雨,师力疲矣。若取道于陈郑,粮食衣屡,取之犹外府也。
若出于东方,倘东夷梗路,恐不堪战,将若之何?涛涂自恤其国,非善计也。君其察之 !”桓公曰:“微大夫之言,几误吾事!”乃命执涛涂于军,使郑伯以虎牢之地,赏申侯之功。 因使申侯大其城邑,为南北藩蔽。郑伯虽然从命,自此心中有不乐之意。陈侯遣使纳赂,再 三请罪,桓公乃赦涛涂。诸侯各归本国。桓公以管仲功高,乃夺大夫伯氏之骄邑三百户,以 益其封焉。
楚王见诸侯兵退,不欲贡茅。屈完曰:“不可以失信于齐!且楚惟绝周,故使齐得私之 以为重。若假此以自通于周,则我与齐共之矣。”楚王曰:“奈二王何?…屈完曰:“不序 爵,但称远臣某可也。”楚王从之。即使屈完为使,资青茅十车,加以金帛,贡献天子。周 惠王大喜曰:“楚不共职久矣。今效顺如此,殆先王之灵乎?”乃告于文武之庙,因以炸赐 楚。谓屈完曰:“镇尔南方,毋侵中国!”屈完再拜稽首而退。屈完方去后,齐桓公遣隔朋随 至,以服楚告。惠王待限朋有加礼。
腥朋因请见世于,惠王便有不乐之色。乃使次子带与世子郑,一同出见。隰朋微窥惠王 神色,似有仓皇无主之意。隰朋自周归,谓桓公曰:“周将乱矣!”桓公曰:“何故?”隰朋 曰:“周王长子名郑,先皇后姜氏所生,已正位东宫矣。姜后尧,次妃陈妨有宠,立为继 后,有于名带。带善于趋奉,周王爱之,呼为太叔。遂欲废世于而立带。臣观其神色仓皇, 必然此事在心故也。恐《小并》之事,复见于今日!
君为盟主,不可不图。”桓公乃召管仲谋之。管仲对曰:“臣有一计,可以定周。
桓公曰:“仲父计将安出?”管仲对曰:“世子危疑,其党孤也。君今具表周王,言: ‘诸侯愿见世子,请世于出会诸侯。’世于一出,君臣之分已定,王虽欲废立,亦难行 矣。”桓公曰:“善。”乃传檄诸侯,以明年夏月会于首止。再遣隰朋如周,言:“诸侯愿 见世于,以申尊王之情。”周惠王本不欲子郑出会,因齐势强大,且名正言顺,难以辞之, 只得许诺。腺朋归报。
至次年春,桓公遣陈敬仲先至首止,筑宫以待世子驾临。夏五月,齐、宋、鲁、陈、 卫、郑、许、曹八国诸侯,并集首止。世子郑亦至,停驾于行宫。桓公率诸侯起居,于郑再 三谦让,欲以宾主之礼相见。桓公曰:“小白等吞在藩室,见世子如见王也,敢不稽首!”子 郑谢曰:“诸君且休矣。”是夜,子郑使人邀桓公至于行宫,诉以大叔带谋欲夺位之事。桓 公曰:“小白当与诸臣立盟,共戴世于,世子勿忧也!”于郑感谢不已,遂留于行宫。诸侯亦 不敢归国,各就馆舍,轮番进献酒食,及犒劳舆从之属。于郑恐久劳诸国,便欲辞归京师。 桓公曰:“所以愿与世子留连者,欲使天王知吾等爱戴世子,不忍相舍之意,所以杜其邪谋 也。方今夏月大暑,稍俟秋凉,当送驾还朝耳。”遂预择盟期,用秋八月之吉。
却说周惠王见世子郑久不还辕,知是齐侯推戴,心中不悦。更兼惠后与叔带朝夕在傍, 将言语浸润惠王。太宰周公孔来见,谓之曰:“齐侯名虽伐楚,其实不能有加于楚。今楚人 贡献效顺,大非昔比,未见楚之不如齐也。齐又率诸侯拥留世于,不知何意,将置朕于何 地!朕欲烦大宰通一密信于郑伯,使郑伯弃齐从楚,因为孤致意楚君,努力事周,无负朕意 !”宰孔奏曰:“楚之效顺,亦齐力也。
王奈何弃久眶之伯舅,而就乍附之蛮夷乎?”惠王曰:“郑伯不离,诸侯不散,能保齐 之无异谋乎?朕志决矣,太宰无辞。”宰孔不敢复言。惠王乃为奎书一通,封函甚固,密授 宰孔。宰孔不知书中何语,只得使人星夜达于郑伯。郑文公启函读之,言:“子郑违背父 命,植党树私,不堪为嗣。朕意在次子带也。叔父若能舍齐从楚,共辅少子,朕愿委国以听 !”郑伯喜曰:“吾先公武庄,世为王卿士,领袖诸侯,不意中绝,夷于小国。厉公又有纳王 之劳,未蒙召用。今王命独临于我,政将及焉,诸大夫可以贺我矣。”大夫孔叔谏曰:“齐 以我故,勤兵于楚。今乃反齐事楚,是悻德也。况翼戴世子,天下大义,君不可以独异。郑 伯曰:“从霸何如从王?且王意不在世子,孤何爱焉!”孙叔曰:“周之主把,惟嫡与长。幽 王之爱伯服,桓王之爱子克,庄王之爱子颓,皆君所知也。人心不附,身死无成。君不惟大 义是从,而乃蹈五大夫之覆辙乎?后必悔之!”大夫申侯曰:“天子所命,谁敢违之?若从齐 盟,是弃王命也。我去,诸侯必疑,疑则必散,盟未必成。且世子有外党,太叔亦有内党, 二子成败,事未可知。不如且归,以观其变。”郑文公乃从申侯之言,托言国中有事,不辞 而行。齐桓公闻郑伯逃去。大怒,便欲奉世子以讨郑。管仲进曰:“郑与周接壤,此必周有 人诱之,一人去留,不足以阻大计。且盟期已及,俟成盟而后图之。”桓公臼:“善。”于 是即首止旧坛,敌血为盟。齐、宋、鲁、陈、卫、许、曹,共是七国诸侯。世子郑临之,不 与敌,示诸侯不敢与世子敌也。盟词曰:“凡是同盟,共翼王储,匡靖王室。有背盟者,神 明匝之!”事毕,世子郑降阶揖谢曰:“诸君以先王之灵,不忘周室,昭就寡人,自文武以 下,咸嘉赖之!况寡人其敢忘诸君之赐?”诸侯皆降拜稽首。次日,世于郑欲归,各国各具 车徒护送。齐桓公同卫侯亲自送出卫境,世子郑垂泪而别。史官有诗赞云: 君王溺爱家嗣危,郑伯甘将大义违。 首止一盟储位定,纲常赖此免凌夷。
郑文公闻诸侯会盟,且将讨郑,遂不敢从楚。
却说楚成王闻郑不与首止之盟,喜曰:“吾得郑矣!”遂遣使通于申侯,欲与郑修好。原 来申侯先曾仕楚,有口才,贪而善媚,楚文王甚宠信之。及文王临终之时,恐后人不能容 他;赠以白壁,使投奔他国避祸。申侯奔郑,事厉公于栋,厉公复宠信如在楚时。及厉公复 国,遂为大夫。楚臣俱与申侯有旧,所以今日打通这个关节,要申侯从中怂恳,背齐事楚。 申侯密言于郑伯,言:“非楚不能敌齐,况王命乎?不然,齐楚二国,皆将仇郑,郑不支 矣。”郑文公惑其言,乃阴遣申侯输款于楚。周惠王二十六年,齐桓公率同盟诸侯伐郑,围 新密。时申侯尚在楚,言于楚成王曰:“郑所以愿归字下者,正谓惟楚足以抗齐也。王不救 郑,臣无辞以复命矣。”楚王谋于群臣,令尹子文进曰:“召陵之役,许穆公卒于军中,齐 所怜也。许事齐最勤,王若加兵于许,诸侯必救,则郑围自解矣。”楚王从之,乃亲将伐 许,亦围许城。诸侯闻许被围,果去郑而救许,楚师遂退。申侯归郑,自以为有全郑之功, 扬扬得意,满望加封。郑伯以虎牢之役,谓申侯已过分,不加爵赏。申侯口中不免有怨望之 言。明年春,齐桓公复率师伐郑。陈大夫辕涛涂,自伐楚归时,与申侯有隙,乃为书致孔叔 曰:申候前以国媚齐,独擅虎牢之赏。今又以国媚楚,便子之君,负德背义,自召干戈,祸 及民社。 必杀申候;齐兵可不战而罢。
孔叔以扫呈于郑文公。郑伯为前日不听孔叔之言,逃归不盟,以致齐兵两次至郑,心怀 愧悔,亦归咎于申侯。乃召申侯责之曰:“汝言惟楚能抗齐。今齐兵屡至,楚救安在?”申 侯方欲措辩,郑伯喝教武士推出斩之。函其首,使孔叔献于齐军曰:“寡君昔者误听申侯之 言,不终君好。今谨行诛,使下臣请罪于幕下,惟君侯赦看之!”齐侯素知孔叔之贤,乃许郑 平。遂会诸侯于宁母。郑文公终以王命力疑,不敢公然赴会,使其世子华代行,至宁母听 命。
子华与弟子臧,皆嫡夫人所出。夫人初有宠,故立华为世子。后复立两夫人,皆有子。 嫡夫人宠渐衰,未几病死。又有南燕姑氏之女,为胺于郑宫,向未进御;一夕,梦一伟丈 夫,手持兰草谓女曰:“余为伯偏,乃尔祖也,今以国香赠尔为子,以昌尔国。遂以兰授 之。及觉,满室皆香,且言其梦。同伴嘲之曰:“当生贵子。”是日,郑文公人宫,见此女 而悦之。左右皆相顾而笑。文公问其故,乃以梦对。文公曰:“此佳兆也,寡人为汝成 之。”遂命采兰蕊佩之,曰,“以此为符。”
夜召幸之,有娠,生子名之曰兰。此女亦渐有宠,谓之燕姑。世子华见其父多宠,恐他 日有废立之事。乃私谋之于叔詹。叔詹曰:“得失有命,子亦行孝而已。”又谋之于孔叔, 孔叔亦劝之以尽孝。于华不悦而去。于臧性好奇诡,聚鹉羽以为冠,师叔曰:“此非礼之 服,愿公子勿服。”子臧恶其直言,诉于其兄。故子华与叔詹、孔叔、师叔三大夫,心中俱 有芥蒂。
至是,郑伯使于华代行赴会,于华虑齐侯见怪,不愿往。叔詹促之使速行。
子华心中益恨,思为自全之术。既见齐桓公,请屏去左右,然后言曰:“郑国之政,皆 听于泄氏、孔氏、子人氏三族。逃盟之役,三族者实主之。若以君侯之灵,除此三臣,我愿 以郑附齐,比于附庸。”桓公曰:“诺。”遂以子华之谋,告于管仲。
管仲连声曰:“不可,不可!诸侯所以服齐者,礼与信也。于好父命,不可谓礼。以好 来而谋乱其国,不可谓信。且臣闻此三族,皆贤大夫,郑人称为‘三良’。所贵盟主,顺人 心也。违人自逞,灾祸必及。以臣观之,子华且将不免,君其勿许。”桓公乃谓子华曰: “世于所言,诚国家大事。俟子之君至,当与计之。于华面皮发赤,汗流泱背,遂辞归郑。 管仲恶子华之好,故泄其语于郑人。先有人报知郑伯。
比及于华复命,诡言:“齐侯深怪君不亲行,不肯许成,不如从楚。”郑伯大喝曰: ‘逆子几卖吾国,尚敢谬说那?”叱左右将子华囚禁于幽室之中。子华穴墙谋遁,郑伯杀 之,果如管仲所料。公子臧奔宋,郑伯使人追杀之于途中。郑伯感齐不听于华之德,再遣孔 叔如齐致谢,井乞受盟。胡曾先生咏史诗曰: 郑用“三良”似屋枢,一朝枢撤屋难撑。 子华好命思专国,身死徒留不孝名。
此周惠王二十二年事也。
是冬,周惠王疾笃。王世子郑恐惠后有变,先遣下士王子虎告难于齐,未几,惠王崩。 子郑与周公孔召伯廖商议,且不发丧,星夜遣人密报于王子虎。王子虎言于齐侯,乃大合诸 侯于桃。郑文公亦亲来受盟。同敌者,齐、宋、鲁、卫、陈、郑、曹、许,共八国诸侯,各 各修表,遣其大夫如周。那几位大夫:齐大夫嘿朋,宋大夫华秀者,鲁大夫公孙敖,卫大夫 宁速,陈大夫辕选,郑大夫子人师,曹大夫公子戊,许大夫百伦,八国大夫连毅而至,羽仪 甚盛,假以问安为名,集于王城之外。王子虎先驱报信,王世子郑使召伯廖问劳,然后发 丧。诸大夫固请谒见新王,周召二公奉子郑主丧,诸大夫假便宜,称君命以吊。遂公请玉世 子嗣位,百官朝贺,是为襄王,惠后与叔带暗暗叫苦,不改复萌异志矣。襄王乃以明年改 元,传谕各国。”
襄王元年,春祭毕。命宰周公孔赐炸于齐,以彰翼戴之功。齐桓公先朗闻信,复大合诸 侯于葵邱。时齐桓公在路上,偶与管仲沦及周事。管仲曰:“周室嫡庶不分,几至祸乱。今 君储位尚虚,亦宜早建,以杜后患。”桓公曰:“寡人六于,皆庶出也,以长则无亏,以贤 则昭。长卫姬事寡人最久,寡入已许之立无亏矣。
易牙竖貂二人,亦屡屡言之。寡人爱昭之贤,意尚未决。今决之十仲父。管仲知易牙竖 貂二人好佞,且素得宠于长卫姬,恐无亏异日为君,内外合党,必乱国政。公子昭,郑姬所 出,郑方受盟,假此又可结好。乃对臼:“欲嗣伯业,非贤不可。君既知昭之贤,立之可 也。”桓公曰:“恐无亏挟长来争,奈何!”管仲曰:“周王之位,待君而定。今番会盟,君 试择诸侯中之最贤者,以昭托之,又何患焉?”
桓公点首。 比至葵邱,诸侯毕集,宰周公扎亦到,各就馆舍。时宋桓公御说亮,世子兹 父,让国于公子目夷,目夷不受,兹父即位,是为襄公。襄公遵盟主之命,虽在新丧,不敢 不至,乃墨衰赴会。管仲谓桓公曰:“宋子有让国之美,可谓贤矣!
且墨衰赴会,其事齐甚恭。储贰之事,可以托之。”桓公从其言,即命管仲私诣宋襄公 馆舍,致齐侯之意。襄公亲自来见齐侯。齐侯握其手,谆谆以公子昭嘱之:“异日仗君主 持,使主社稷。”襄公愧谢不敢当,然心感齐侯相托之意,已心许之矣。
至会日,衣冠济济,环佩铬骼,诸侯先让天使升坛,然后以次而升。坛上设有天王虚 位,诸侯北面拜稽,如朝觐之仪,然后各就位次。宰周公孔捧炸东向而立,传新王之命臼: “天于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齐侯将下阶拜受。宰孔止之曰:“天于有后命:以伯 舅奎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桓公欲从之,管仲从旁进曰:“君虽谦,臣不可以不 敬。”桓公乃对曰:“天威不违颜飓尺,小白敢贪王命,而废臣职乎?”疾趋下阶,再拜稽 首,然后登堂受胀。诸侯皆服齐之有礼。
桓公因诸侯未散,复申盟好,颂周《五禁》曰:“毋窒泉,毋遏桑,毋易树子,毋以妾 为妻,毋以妇人与国事。”誓曰:“凡我同盟,言归干好。”但以载书,加千牲上,使人宣 读,不复杀牲献血,诸侯无不信服。髯翁有诗云: 纷纷疑叛说春秋,攘楚尊周握胜筹。 不是桓公功业盛,谁能不赦信诸侯?
盟事已毕,桓公忽谓宰孔曰:“寡人闻三代有封禅之事,其典何如?可得闻乎?”宰孔 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封泰山者,筑土为坛,金泥玉简以祭天,报天之功。天处高, 故崇其土以象高也。禅梁父者,扫地而祭,以象地之卑。以蒲为车,蔽秸为藉,祭而掩之, 所以报地。三代受命而兴,获佑于天地,故隆此美报也。”桓公曰:“夏都于安邑,商都于 毫,周都于丰镐。泰山梁父,去都城甚远,犹且封之禅之。今二山在寡人之封内,寡人欲檄 宠天王,举此旷典,诸君以为何如?”宰孔视桓公足高气扬,似有矜高之色,乃应曰:“君 以为可,谁敢曰不可!”桓公曰:“俟明日更与诸君议之。”诸侯皆散。宰孔私诣管仲曰: “夫封禅之事,非诸侯所宜言也。仲父不能发一言谏止乎?”管仲曰:子吾君好胜,可以隐 夺,难以正格也。夷吾今且言之矣。”乃夜造桓公之前,问曰:“君欲封禅,信乎?”桓公 曰:“何为不信?”管仲臼:“古者封禅,自无怀氏至于周成王,可考者七十二家,皆以受 命,然后得封。”桓公他然曰:“寡人南伐楚,至于召陵;北伐山戎,刺令支,斩孤竹;西 涉流沙,至于太行;诸侯莫余违也。寡人兵车之会三,衣裳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虽三代受命,何以过于此?封泰山,禅梁父,以示子孙,不亦可乎?”管仲曰:“古之受命 者,先有帧祥示征,然后备物而封,其典甚隆备也一部上之嘉黍,北里之嘉禾,所以为盛。 江淮之间,一茅三脊,谓之‘灵茅’,王者受命则生焉,所以为藉。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 致比翼之鸟,祥瑞之物,有不召而致者,十有五焉。以书史册,为子孙荣。今风凰碘磷不 来,而鸦鸭数至;嘉禾不生,而蓬蒿繁植;如此而欲行封禅,恐列国有识者必归笑于君矣!” 桓公嘿然。明日,遂不言封禅之事。
桓公既归,自谓功高无比,益治宫室,务为壮丽。凡乘舆服御之制,比于王者,国人颇 议其唇。管仲乃于府中筑台三层,号为“三归之台”。言民人归,诸侯归,四夷归也。又树 塞门,以蔽内外。设反枯,以待列国之使臣。 鲍叔牙疑其事,问曰:“君奢亦奢,君悟亦 潜,毋乃不可乎?”管仲曰:“夫人主不惜勤劳,以成功业,亦图一日之快意为乐耳。若以 礼绳之,彼将苦而生担吾之所以为此,亦聊为吾君分谤也。”鲍叔口虽唯唯,心中不以为 然。
话分两头。却说周大宰孔自葵邱辞归,于中途遇见晋献公亦来赴会。宰孔曰:“会已撤 矣。”献公顿足恨曰:“敝邑辽远,不及观衣裳之盛,何无缘也?”宰孔曰:“君不必恨。 今者齐侯自恃功高,有骄人之意。夫月满则亏,水满则溢,齐之亏且溢,可立而待,不会亦 何伤乎?”献公乃回辕西向,于路得疾,回至晋国而蓖,晋乃大乱。欲知晋乱始未,且看下 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