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教学设计
分宜中学 李秋平
教学目标:
一、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一些重要词语,并能加以运用。
2.能提炼出文章的关键信息,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能了解本文写作上的特点,并熟练运用。
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习,形成筛选和概括能力。
2.通过合作讨论,学会如何解读叙事类散文。
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感悟到文章所包含的人情美和人性美,知道去爱别人,去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文章的人情美、人性美,学会爱与责任。
2.通过解读文章掌握文章一波三折的写作特点,并指导学生加以运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熟悉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满文军的歌曲《懂你》。
这首歌唱出了母爱的伟大,也唱出了子女对母亲的感激和依恋,体现了人情之美和人性之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莫怀戚的《散步》,去感受文章浓郁的爱与关怀。
二、 整体把握
1.听配乐朗诵,筛选出文中四个能串起整篇文章的关键词。
提示:散步、分歧、决定、背。
2.把这四个词语串起来,扼要复述文章内容。
提示:我们一家三代四口,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出去散步,在小路还是走大路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最后母亲决定走小路,遇到过不去的地方,我背起了母亲,妻子背起了儿子。
三、 精读细研
(一)散步
1.散步在一个什么时节进行的,散步的地点有什么特点,参与散步的有哪些人?
2.用一个词概括出时、地、人三者共同特征。
提示:美
3.他们分别美在何处?
时:这是春天里的一个天气很好日子,是天气美;
地:这是一片草绿、芽嫩、花艳、水净充满生机的田野,是环境美;
人:儿子聪明、妻子娴慧、母亲慈爱、自己孝顺,是人情美,人性美。
环境的美让身处其中的人显得更美,这叫环境烘托。
(二)分歧与决定
1.散步时产生了什么分歧?为什么会产生分歧?
提示:母亲认为大路平顺,要走大路(因为身体不好,腿脚不好,照应2、3段),儿子认为小路有意思,要走小路(小路上有花有树有水,环境美,照应第四段)。
2.我做了什么决定?最后的决定又是谁做的?他们做出决定的理由各是什么?
3.我决定走大路,是为了照顾母亲,体现了我的孝顺;母亲决定走小路,是为了疼爱孙子,体现的是慈爱。
4.用一个字概括出他们做出这些决的理由。
提示:爱
(三)背
1.谁背谁?背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从文章画出相应的词语,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提示: 轻 慢、稳、细。对照中既体现了尊老爱幼之情,更蕴含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之意。
2.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提示:他们的背上是上一代和下一代,背上了就意味着一肩担起了过去和未来的所有责任和义务,所以说是背起了整个世界。这也见出“我”和妻子的责任重大。
小结:作者在这篇短文中,以散步为线索,一波三折地展现了一家三代四口在这一事件中的心路历程,表现了亲情之美、人性之美和责任之重。
四、 心动体验
(一)刚才我提到作者在表现主题时写得一波三折,大家认为我说得准确吗?如果准确,请从文章中找出依据加以说明。
1.事情发展一波三折:
提议散步—母亲不愿—游说成功—高兴散步—产生分歧—化解分歧(尺水生波)
2.心理矛盾斗争
(二)真情体验
1.模仿课文第6段,写自己一次做决定时的心理活动。(课内训练)
“我一边跑一边想:看样子是难以逃脱了。扔了米跑吧,山上急等着用用粮食,舍不得丢,——而且就是扔了也不一定能逃得脱;不扔吧,叫敌人追上了也是人粮两空。怎么办呢?……这时,洪七还紧跟着我,呼哧呼哧直喘气呢。我听着他的喘气声,蓦地想出了一个法子。可是当我这样想着的时候,我自己不由得浑身都颤抖了起来:儿子,多好的儿子……这叫我怎么跟他妈交代呢。……可是,不这样又不行,孩子要紧,革命的事业更要紧!也许我能替了孩子,可孩子替不了我呀!……”
——王愿坚《粮食的故事》
2.用“考试、分歧、决定、笑”四个词语串起来写一个不少于600字的故事,要注意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课外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