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海

华语网_语文知识_初中语文_小学语文_教案试题_中考高考作文

爱上海 > 教案 > 教育资源 > 九年级语文教案

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导学案及答案

[移动版] 1609541375

1.《诗两首》导学案

设计:龙的故乡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培养学生利用联想和发散思维领悟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

【学习重点】

1.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2.感受意象,体悟情感,把握主旨。

【学习难点】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把握诗歌主题。

【自主预习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嘶哑( ) 汹涌( )

腐烂( )黎明( )   窄窄(  )

2.解释下列词语。嘶哑: 汹涌:

3.填空:(1)《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 ,原名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 。最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 。” (2)《乡愁》的作者是 (姓名),他是我国 (省名)诗人。这首诗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 。

4.请用“”和“•”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5.《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诗人写到“假如我是一只鸟”,“鸟”的形象与作者要歌颂的“土地”有什么联系?

6.“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这首诗写了哪几种形象实现这一转化的?

1.yīnyǎ xiōng fǔ lí zhǎi

2。嘶哑:声音沙哑;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 

3.(1)艾青,蒋海澄;忧郁、悲愤;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余光中,台湾;家国之思。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5.结合语境,我们可知,“鸟”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歌唱是持续不断、不畏艰险,直到生命的终结。 “我”这只鸟不是百灵,也不是蓝天中啼叫的黄鹂,诗人在诗中仅仅选用了“嘶哑”一词表现出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这是个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的形象,是个悲愤的爱国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这里如果改用“珠圆玉润”“动听”“柔弱”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6.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土地,万物生长的根基,所有生灵的母亲。曾有人掠夺它并百般蹂躏它,也曾有人捍卫它并为它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听一听他发自内心的呼唤。本节课学习的目标是:见上文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那人——初识作者

1.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2.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二)那时——了解背景

1.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2.1972年,台湾的那个深秋。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窗棂,洒满整个房间。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朦胧,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难以抑制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仅用20分钟就写下他一生流传最广的作品——《乡愁》。 (三)听读诗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声地读、尽情地读吧

1.听一听。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

2.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和重音。

( 艾ài 嘶sī 哑yǎ)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 /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想一想。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仔细思考,大胆交流吧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哪些诗句表现了这一情感。三、聚集主题,合作探究,初达目标。

(四)品读诗歌。

(一)、《我爱这土地》诗歌常常要用到象征这种表现手法,它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

1 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 诗中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对象分别是什么?核心是什么?

3 这只鸟”歌唱至死,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对此应如何理解,与学过的古诗词中那些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4. 诗中出现的“土地”、“河流”、“风”、“黎明”象征了什么?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象征: “黎明”象征: “温柔的黎明”: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象征:

5.全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第二节诗与第一节诗是什么关系?谈谈你的理解。 (二)、《乡愁》

1、析——内涵美

1、细心默读这首诗,思考问题:

(1) 全诗共四节,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安排的?从诗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用“ ”标出)

(2) 每个时间段诗人因为什么而愁?(在书上相应位置做批注)

(3)诗人把思乡之情分别寄托在哪几个具体事物中?(用“△△”标出)

2、诗歌各小节的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3、诗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些形容词是否削弱了浓厚乡愁的表达?

2、赏——绘画美

1、透过文字,你认为诗歌描绘了哪几幅画面呢?

2、任意选择一幅画面展开想象,把你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

3、看动画展示的画面。

4、同学们带上自己的想象再次品味作者的乡愁。 四、总结梳理、整合提高、内化目标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时代里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经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得主题。一首乡愁,牵动了无数漂泊在外游子的心,今天台湾-----大陆的游子,一直在海中孤零零地飘荡,台湾人民有家难归,亲情难叙,就让我们共同企盼宝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五、达标检测,反馈矫正,反思目标

【拓展检测案】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2、以“读__________”(余诗中的句子),我联想到_____________ 。

(课外诗词曲均可)”为例造句,请说说余光中《乡愁》让你想起了什么?课外语段阅读。 乡愁四韵 余光中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1、《乡愁四韵》的四个意象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作者为什么不说“一张红海棠”、“一片白雪花”、“一朵香腊梅”,而说“一张海棠红”、“一片雪花白”、“一朵腊梅香”?

3、第四小节的句式和前三节的句式不同,请找出不同之处,并简要分析这样改动的好处。

4、《乡愁四韵》与课文《乡愁》有什么相同之处?

5、余光中曾用了对联的形式给一家报纸题词,下面分别是上联,请给出下联。上联:海峡无阻下联: 上联:一湾浅浅海峡下联:附答案:

【品读诗歌】1、“鸟”是作者自身形象的化身,更是中国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化身。

2、“土地”“河流”“风”“黎明”;土地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诗中的“土地”“河流”“风”“黎明”四组意象是有象征意义的。“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意象展示了大地遭受苦难、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永远汹涌着”的“悲愤”的“河流”和“激怒”的“风”抒写了人民的悲愤和激怒,象征抗战力量的日渐壮大和那风起云涌的不屈不挠的抗争;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是苦难人民的希望和抗战胜利的“黎明”。

5、第1节 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铺陈描述,第2节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第1节采用假设兼暗喻的手法,第2节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如去掉第二节,诗意得不到强化和升华。

《乡愁》

1,、时间的推移;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不能颠倒,作者按时间顺序逐层加深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最后1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把个人的乡愁诗意地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拓展检测案】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另外,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 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李煜的词《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见欢》: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3、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5、李白的《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崔颢的《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课外语段阅读。

1、四个意象共同寄托了乡愁,不同的是触觉、味觉和嗅觉,色、香、味有侧重。

2、用“一张海棠红”来强调“红”,以突出“红”的鲜艳灿烂,而这“红”又与后文的“血”自然相连;用“一朵雪花白”来强调“白”,白得晶莹剔透,纤尘不染,而这“白”字又与后文的“信”紧密相连;用“一朵腊梅香”来强调“香”,以突出腊梅的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而这“香”字又与下文的“母亲”相连接。相反,如果说“给我一张红海棠”,“给我一片白雪花”,“给我一朵香腊梅”,后面随文就势的自然联想就无法展开。从这反常的搭配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的诗心智慧。

3、第四小节的句式未按照前三节的句式写,而改成“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这突出了诗人思念母亲就是思念家乡,母亲的芬芳就是家乡的芬芳的真挚情感。这样表达让读者更容易了解乡愁的滋味,是乡愁滋味的具体化。

4、在风格和表现方式上,颇多一致,都采用了寄情于物象的手法,形式上都是一唱三叹,都表现了乡愁。

5、乡情可(ke)贵;千(qian)古深深香心

栏目热点
热评资源
最新资源
�Ϻ���ǧ��,�Ϻ���ǧ��Ʒ��,�Ϻ���ǧ������ͬ��Լ��ƽ̨,300һ��ͬ��Լ��,ͬ��Լ450Ԫһ���ֽ��Ϻ���ǧ��,�Ϻ���ǧ��Ʒ��,�Ϻ���ǧ������ҹ�Ϻ���̳,�Ϻ�419��̳,ҹ�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