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称谓内涵的变迁
布衣代表的是“草民”,这是毋容质疑的。
中国几千年封建史,帝王将相都是“锦袍加身”,皇帝穿龙袍,大臣着蟒袍,系玉带,配着金银的饰品。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臣贵戚,大概不仅仅是锦丝玉帛所能打发得了的,或许真是身着奢华之极的重达三四十斤重的“华服”。而平民百姓的一切都是帝王的,便只能是粗布衣裳,青衫小帽,因而成“布衣”之众。
对于上层帝皇,布衣就是老百姓,老百姓就是布衣。
“古者庶人耄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而已,故命曰布衣。”《盐铁论•散不足》上说的就已经清楚地表明布衣有了阶级的含义,平民百姓穿的东西,下等人的代名词。
但是很多时候,“布衣”却常常成为了蛰伏于平民之中而又思谋高于平民者的自谓。
“膏火自煎熬,多财为患害。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阮籍在《咏怀》自称“布衣”就表达了阮籍固守节操、不图富贵的处世态度。
“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汉书•高祖纪下》),刘邦经常说自己是“布衣”出身显然他不是以“平民”为荣,而是以此来表现自己的“英雄本色”。
最有名的“布衣”乃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有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实际上这位孔明先生并不是一个平头百姓,他出身仕宦世家,先祖诸葛丰是西汉司隶校尉,父亲诸葛圭是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是豫章太守。
来到襄阳后,两个姐姐先后门当户对地嫁给了当地的名门大户蒯氏、庞氏家族,而且当地最为显赫的豪强大族蔡氏也是他的亲戚。
这样看来,诸葛亮无疑是衣食无忧的世家弟子。他“躬耕南阳”的行为不是平民的谋生手段,而志向高远的“卧龙”在隐忍待发,这也可以从他“好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的举动中看出来。
所以,他在《出师表》中自称“布衣”,绝不是想说明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平民,而是要表明他清高自好、隐居自重的读书人身份。
因(yin)此,“布衣”者多(duo)为“尚未(wei)出仕为官的(de)读(du)书人”的(de)自谓或胸怀远志者的(de)一种(zhong)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