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海

华语网_语文知识_初中语文_小学语文_教案试题_中考高考作文

爱上海 > 初中语文 > 八年级下册语文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doc)

[移动版] 作者:1848553812
binful.cn,华.语.网


①善善:②恶恶:
7.用文段中的语句总结郭氏灭亡原因。(2分)
8.这段文字使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分)
9.如果给这段文字加一个标题,最好的答案是(2分):
(二)(16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0.将横线上的句子补充完整,并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应填的句子:
②翻译:
11.文段中能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句子是(2分):
1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2分)
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会意:
⑵造饮辄尽,期在必醉造:
⑶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萧然:
⑷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晏如:
13.文段中"环堵萧然……箪瓢屡空"的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14.如果把文段中的"晏如也"三字去掉,好不好?请谈谈你的理解。(2分)
15."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中的"志"主要指。(2分)
16."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中的"此"指什么?(2分)
17.文中引用黔娄之妻的话有什么用意?(2分)
三、现代文阅读:阅读后面的语段回答问题。(26分)
(一)(13分)
①一天黄昏,我去拜访一位朋友,走到僻静的小巷,耳边飘来空灵清脆的琴音。一位少年坐在高高的台阶上,吹着一把旧口琴。夕阳最后的金黄色散淡地浸染着行人。我驻足倾听,心里升起一种破碎的感伤,如丝如缕的回忆让我想起从前。
②当我和少年一般年龄的时候,我生活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我就读的学校只有一位年轻的女老师,教语文,教算术,教我们所有应该学的科目。上音乐课的时候,女老师吹奏着口琴,教我们唱歌。我们尽量把声音放得轻柔,怕听不到口琴的伴奏。我当时觉得很神奇,那些小格子怎么装得下那么多好听的歌曲。我眼中的女老师也因此变得温柔美丽,成了我心中倾慕的偶像。
③我家里很清贫,父母养活我们兄妹四个已很是吃力。我悄悄托去县城的人打听口琴的价钱,虽然只有两块钱,在我们家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我头一次向家里提出了请求,并说宁可不要过年穿的新衣。善解人意的母亲没有责备我,安慰我说等有了余钱,就给我买,新衣服还是要穿。我知道,拥有一把口琴的愿望只是一个美丽的憧憬,它对我是永远的伤心。以后每天傍晚,我都滞留在教室做作业,因为女老师总坐在教室后的山坡上,对着空旷的山谷,悠悠地吹着口琴,清灵幽远的琴音徜徉在夕阳的余辉里,又随山风送到我耳中,在少年的心中,引出无限的快乐与向往。
④后来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县中,女老师很高兴。她和蔼地问我想要什么样的礼物。我犹豫再三,嗫嚅地说想要她的口琴。当我从女老师手中接过那把口琴,下意识地对着琴孔一呼一吸,竟也发出动听的声音。那是一把单音口琴,声音清脆单纯。我兴奋异常,冲女老师深深鞠了一躬,飞也似地跑回家。
⑤当时,在柔和的月光下,与黑黝黝的山岭相对,我随心所欲地吹奏着口琴。我不懂音律,吹得也不成曲调。断断续续的琴声在我家庭院回荡了一晚。母亲说我高兴得魔症了。只有我自己知道,那是我在和口琴交流,我对它讲我的生活,我的理想,我的悲伤与欢乐。我娓娓地说,它轻轻地回答。
⑥第二天,我手捧口琴交还给了女老师。我对她说,。女老师不说话,缓缓举起口琴,吹了一支曲子,是她坐在山坡上常吹的。我问她曲子名,女老师说是自己闲时编的,没有名字。
18.结合全文理解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2分):
19.文中哪些内容能反映出“我”非常喜欢口琴?(3分)
20.第⑥段空白处,省略了什么内容?请结合全文内容根据自己理解补充完整。(2分)
21.本文叙述对象有三个:“我”、女老师、口琴,你认为主要叙述对象是什么?为什么?(3分)
22.现在,偏远的小山村里发生了什么变化?那位乡村女老师又会有什么变化?山村的教育会有什么变化呢?请选择一问,发挥你的想像,用50字左右回答。(3分)
(二)大自然的礼赞(13分)
李长之
⑴世界不是荒凉的。我们感觉没有人的时候,另外却另有别的令我们向往的东西,而且这种东西却一定存在。仿佛一个堂皇伟大、神秘而祟高的剧场吧,观众是愚妄的,这不要紧,因为他们可以散去,戏曲是鄙俗的,这不要紧,因为可以改,角色平凡,这也仍然能令人忍耐下去,因为可以希望有更不平凡的来代替,所有这些失望的痛苦,和不甘于失望,又追求新的幻影的疲劳,我们都为一点补偿了,也就是多多少少是一种慰藉了,因为剧场总是好的,一切靠不住,剧场靠得住,剧场却比较悠久些。
⑵这剧场就是大自然。一切变,大自然不变,这剧场水远是堂皇,伟大,神秘,祟高的观众,戏曲,角色,都渺小吧,这剧场却越发庄严了。戏散了,这剧场也依然巍峨地矗立着。
⑶所以,只要没忘掉这剧场的人,他是可以心平气和下去的,并且也不会寂寞。
⑷有谁感到没有归宿的么?到大自然里去。
⑸最不自量的,而且又最不安分的动物,恐怕只有人类吧。人类企求一切,而超越了实际的能力。大自然在这地方确实是人类的母亲,她不会打消孩子们的梦的,虽然早知道那是梦,她却只用种种暗示;种种比喻,种种曲折而委婉的辞令,让人们自己去觉悟。在人们的能力限度以内,她却又鼓舞人们,完成人们,务在把人们所有的一点能力,去作一些最善的发挥。
⑹大自然有种种律则,是剧场吧,有剧场的规矩,作母亲呢,也有母亲的教导之方。不过人们不容易知道,熟悉剧场的人,自然会熟悉剧场的规矩。一个母亲的爱恋,也常是不能明白地说出来的,但是一个骄儿会恰恰符合了母亲的意向。
⑺大自然的骄儿就是天才。大自然永远爱护天才,她有种种设计,是让天才完成自己,虽然不必事先告诉。歌德,屈原,李白,康德,裴多菲,鲁雪芹,高尔基,达文西,这都是在大自然的爱护之下,而完成了自己的。
⑻大自然往往给她的骄儿一种伟大课题;由课题为重;大自然便不惜给她的骄儿以种种的或甘或苦的经历,几乎不能胜利。她不溺爱,可是她对于她的子孙并不平等。
⑼愚妄的人们,对她是可以怨尤的,然而她不管。她呈现给愚妄的人们的,就是驳杂,混乱,她不求愚妄的人们的了解,也因为他们不能了解。
⑽大自然在天才们的跟前,却是和悦的,她那条理和秩序,完全启示于天才。
⑾天才没有不了解大自然的,大自然对天才,也永不会不爱护。
⑿大自然,有情感,也有意志。她不盲目,她不麻木;她不是没有智慧,她的智慧乃是溶化于情感、意志之中。情感最可靠,大自然是任情感的,一如她所爱护的天才。
⒀她不但任情感,而且喜欢表现出来,你就看浓绿如油的春水吧,这是她的情感的表现,高空淡远的秋云呢,也是她情感的表现。她处处在流露,她处处似乎情不自禁。
⒁大自然是感官的,是色相的。她忘不掉美、丑的出现,只是在人们对于美的破坏之际。她要点缀一切,她要种种色调,而且那色调要纯粹,要单一,你瞧吧,雪,红叶,秋霁的文岚,夏木的浓荫……
⒂大自然就是艺术家。音乐和绘画,她天天在创造.人间一切艺术,不过是大自然的艺术的副本,在人们忘掉,或者忽视了大自然的艺术的时候,往往是人间艺术堕落的时候,一旦携手,那才可以抬头。
⒃艺术家必有意志,大自然的意志就表现在她创造的艺术品的意境里。大自然的意志是生,所以所有大自然的艺术,是生的表现的艺术。和这不相连的,只有人间的天才。
⒄大自然,天才,艺术,是宇宙间最永恒的,最伟大的,最庄严的。然而这一切源于大自然,因作大自然礼赞。
23第①段中,“我们都为一点补偿了”句中的“一点”指的是什么?(2分)
24.第④段的这个句子是个疑问句,它强调的内容是什么?(2分)
25.第⑤段中“最不自量的,而且又最不安分的动物,恐怕只有人类吧。”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明理由。(3分)
26.第⑤段中“大自然在这地方却拾是人类的母亲……让人们自己去觉悟。”句中“孩子们”指的是什么?联系实际,你认为大自然的“暗示”和“比喻”有哪些?请举出几例。(3分)
27.第⑥段说“熟悉剧场的人,自然会熟悉剧场的规矩。”你认为生活在地球村的我们应该熟悉哪些规矩?(3分)
四、作文(50分):
一位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两岸的羚羊进行过研究。他发现东岸羚羊的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强,奔跑速度也不一样,每分钟要比西岸的快13米。对于这些差别,这位动物学家百思不得其解,因为这些羚羊的生活环境和属类都是相同的,饲料来源也一样,全部以一种叫莺萝的牧草为主。
有一年,在动物保护协会的协助下,在东西两岸各捉了10只羚羊,把它们互送到对岸。结果,运到西岸的10只羚羊一年后繁殖到14只,运到东岸的10只只剩下3只,那7只全被狼吃了。
这位动物学家终于明白了,东岸的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它们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西岸的羚羊之所以弱小,正是因为缺少这么一群天敌。
读了上面的材料,相信你一定也会明白,没有天敌的动物往往最先灭绝,而有天敌的动物则会逐步繁衍壮大。大自然中的这一现象,人类社会也同样存在。
在(zai)你(ni)的生活中,你(ni)也一(yi)定会有(you)对手,请你(ni)以(yi)“对手”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yi)篇600字以(yi)上的文章(zhang)。

binful.cn,华.语.网
随机推荐
����ɣ����,�Ϻ�Ʒ����,����������ȫ���ս�ͬ��΢�ŵ绰����,�Ϻ��߶˺Ȳ���̳,�Ϻ�Ʒ�蹤����ȫ���ս�ͬ��΢�ŵ绰����,�Ϻ��߶˺Ȳ���̳,�Ϻ�Ʒ�蹤�����Ϻ�gm����Դ,�Ϻ�gmƷ��,�Ϻ�g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