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练习
一.填空
1.《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作的一本回忆散文(体裁)集,共10篇。最初在《莽原》杂记发表时,总题目中为《旧事重题》,1927年编集成书,改为现名。目前,我们学过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琐记》作者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天演论》,有“肚子疼”绰号的是沈四太太。
3、鲁迅在《琐记》中记叙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又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du)书(shu)乏(fa)味生活(huo)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huo)泼地成长的合理(li)要求。
5、鲁迅在《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深切表达了对日本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热诚的先生的怀念,并说明了在仙台医专时弃医从文的(de)一(yi)生(sheng)中重要的(de)经(jing)历。
6、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针对“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xiao)道故事(shi)作了分析,揭示(shi)了封建孝(xiao) 道的(de)虚伪和(he)残酷。
7、《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父亲让我背《鉴略》的痛苦。文章(zhang)揭露(lu)了(le)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8、鲁迅在《无常》一文中,通过对无常的描述,指(zhi)出“公正的裁判(pan)是在(zai)阴间”,以(yi)讽(feng)刺当(dang)时社会上的“正人(ren)君子”之流(liu)。
9、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一位朋友,当时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但回国偶遇之后,交往甚密,这位朋友是范爱农。
0、《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我平时叫她阿妈,憎恶时叫她阿长,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我充满了尊敬和感(gan)激。
11、《狗、猫、鼠》这篇文章追忆童年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de)经历,表现对弱小者的(de)同情。
二、选择
1.“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主要原因是:( D )
A、形象好看(kan) B、活泼诙谐 C、能(neng)勾摄恶(e)人魂魄 D、公(gong)正的裁判是在(zai)阴间
2.《藤野先生》中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C )
A受到日本同(tong)学歧(qi)视 B先生不重(zhong)视自己 C要拯(zheng)救国民的精神 D学医太难
3.《琐记》一文中写了几件事,表达了对衍太太的不满( C )
A一件(jian)B两(liang)件(jian)C三(san)件(jian)D四件(jian)
4.阿长的性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列那一个不是阿长的性格特点( C )
A迷信B不拘小节C马虎(hu)D朴实
5.《琐记》中,衍太太对鲁迅说偷珠宝的事件后,她有没有散布流言( A )
A.有 B.没有
6.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D )
A、鲁迅写(xie)《范(fan)》只(zhi)为了回忆过(guo)去(qu),记住以及想(xiang)念范(fan)爱农(nong)。
B、范爱农(nong)不喜(xi)欢甚(shen)至讨(tao)厌(yan)自己的先(xian)生(sheng),因此在先(xian)生(sheng)死时不主张发(fa)电报(bao)。
C、 鲁迅记忆(yi)中的范爱农很坏(huai)。
D《范(fan)爱农(nong)》记叙的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fan)爱农(nong)接触的几个生(sheng)活片段
7.下列文章不属于《朝花夕拾》的是( A )
A《风筝》B《无常》C《父亲的病》D《藤野先生》
8、范爱农和鲁迅初次相识的地点是:( C )
A、东京B北平C横滨D绍(shao)兴
9、《朝花夕拾》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 挞是哪篇文章?( B )
A《琐记(ji)》B《无常(chang)》C《二十四孝图》D《狗猫(mao)鼠》
10、下列文章中不曾提及“长妈妈”的篇目是:( D )
A狗猫鼠B五猖会(hui)C二十(shi)四孝图D琐记
11、“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这段文字描写的是:( B )
A孔乙己B范爱农C藤野先生D寿镜吾(wu)老先生
三、问答题。
1.作者为(wei)什么将《旧事(shi)重(zhong)提》改为(wei)《朝(chao)花夕拾》?
旧事重提没有朝花夕拾更委婉,前者过于直白,缺少文采。
2、范爱农是怎样一个人?
他生性孤傲耿直,落落寡欢,最后穷困潦倒,溺水而死。
3、《父亲的病》主要讲的是什么内(nei)容?
这篇文章主要是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 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朝花夕拾》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