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海

华语网_语文知识_初中语文_小学语文_教案试题_中考高考作文

爱上海 > 初中语文 > 九年级下册语文

《<孟子>二章》论点论据论证论题论言比较

[移动版] 作者:鲁修贤
  论题比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下简称《得》)主要讲的是政治主张,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标题即从内容上高度概括了文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下简称《生》)是反映孟子对个人修养和人生态度的代表作,标题也恰好概括了本章的中心意思——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即逆境能造就人才。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炼,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同时也顺便谈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

论点比较  《得》文的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句式相同,语气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生》文将中心论点放在篇末进行归纳。全文先重点论证“生于忧患”,例证、演绎、归纳出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再论证“死于安乐”,高度概括历史上大量安乐亡国的事实加以说明。

论据比较  《得》文连用了两个论据,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有人却弃城而逃,旨在说明“地利”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因而具有普遍意义。《生》文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作者列举这六个人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

论证比较  两文都“逐层深入论证”,方式有所不同:《得》文分二个方面分别来论证论点,先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最后将论点进一步深化,作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则“战必胜”作结。文章总起分承,最后总结。《生》文先摆事实,举同类典型事例,又不局限于例证,还善于讲道理,逐层深入,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分析,相辅相成地说明同一哲理的两个方面。论证方法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即特殊论据———般论据——中心论点。文章先分后总,观点鲜明。 

论言比较  文章逻辑严密而富有辞采。《得》文用四个并列的双重否定句,充分渲染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更强的说服力;第4段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则点明文章主旨。《生》文用排比句式列举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每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迹只用一句话概括,这样增强了语言的气势。第3段末运用了对比,说理更充分。类似的语句在课文中还有不少,均是对于同一论题加以多角度多层次地阐述,而致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两文还多用短句,且句式较整齐,许多近似对仗,骈散对照相间,读起来琅琅上口,十分流畅,凸现磅礴大气,富有折服人的魅力。`

查看更多孟子资料
随机推荐
�Ϻ���ǧ��,�Ϻ���ǧ��Ʒ��,�Ϻ���ǧ������ȫ���ս�ͬ��΢�ŵ绰����,�Ϻ��߶˺Ȳ���̳,�Ϻ�Ʒ�蹤�����Ϻ�Ʒ����,����������,����ɣ��������ɣ����,�Ϻ�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