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日》中“飞蛾”,《月》中“姮娥”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自古以来,日都是光明、希望的象征,巴金在日中也写到:“没有了光和日,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但巴金写《日》却不是为了歌颂太阳,他在文章开篇首先写的是飞蛾,一种渺小并不美丽的生物,但是它“为着追求光和日,,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在这里,飞蛾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生物,巴金重新赋予了他们一个新的内涵。人应该“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虽然“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这就是作者塑造的敢于追求,勇于牺牲,一往无前的战士的形象,就是作者所要追求的理想人生。
同样,作者的《月》也不是为着写“月”。在文中,“月”“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她是为了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这里的姮娥和飞蛾、夸父是相似的,为了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不惜牺牲生命。
解答:《日(ri)》中“飞蛾”,《月》中“姮娥”都是作者塑(su)造的(de)(de)敢于追求,勇(yong)(yong)于牺牲(sheng),一往无前的(de)(de)勇(yong)(yong)士的(de)(de)形象。他们为(wei)了追求光(guang)明,为(wei)了“使这已死的(de)(de)星球(qiu)再生”,不惜(xi)牺牲(sheng)自(zi)己的(de)(de)生命(ming),表达了作者对“飞蛾”和(he)“姮娥”由衷的(de)(de)赞美(mei)、歌(ge)颂(song)之情(qing),寄(ji)托了自(zi)己为(wei)了光(guang)明和(he)理想而不惜(xi)牺牲(sheng)的(de)(de)崇高的(de)(de)人(ren)格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