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中考题集
说明:
1.本课中考试题极少。
2.涉及本课中考试卷列表
2019年凉山中考语文试卷
2023年遂宁中考语文试卷
2022年德阳中考语文试卷
3.完整Doc资源请下载。
一、选择题
1.
(2019年凉山中考语文试卷)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
演讲,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B.走在湿地公园的滨海路上,看到邛海边桑树苍翠、荷叶田田,真是沧海桑田啊!
C.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人人各自为政,各展其长,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D.初一(3)班的学生学习基础良莠不齐,所以老师辅导起来很伤脑筋。
2.
(2023年遂宁中考语文试卷)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朱自清创作了许多经典散文。《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背影》用朴素平实而不失典雅的语言,描写了父亲过铁道买橘的过程,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B. 鲁迅的小说塑造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如:善良淳朴的六一公公、聪明能干的双喜、尖酸刻薄的杨二嫂、麻木愚钝的中年闰土、迂腐可笑的孔乙己……
C. 演讲的核心是“演”,《最后一次讲演》中,闻一多就用了夸张的语言和动作义愤填膺地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严厉谴责。
D. 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运用了象征手法。文中的“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的力量,“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二、有小项涉及本课、
(2022年德阳中考语文试卷)(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上海、吉林等多地疫情发生期间,网络上关于疫情的信息严重过载,出现了很多谣言。谣言的病毒式传播对中央要求的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产生很大干扰,不利于万众一心打好抗疫“动态清零”攻坚战。
②谣言之所以能以假乱真蛊惑人,有其内在奥秘。只有弄清谣言生成、传播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谣言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信息黑洞的存在。美国社会学家特·希布塔尼认为,谣言总是起源于一桩重要而扑朔迷离的事件。它是在一群人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闻,是一种集体行动,目的是给无法解释的事件寻求一种答案。谣言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人们经常是根据印象而不是事实对其进行判断。当某一事件被公众关注,此时又没有真实信息的补给,谣言就出场了。等到谣言成为满天飞絮的时候,再有真相出现,为时已晚。也就是说,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已经跑遍了半个世界。
③疫情背景下,谣言极易滋生和传播,引发“信息疫情”。“信息疫情”往往与处于危机状态的人们对于风险的扭曲、失真认知有关。互联网编织起来的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使得谣言传播甚为方便。因物理媒介的广泛互联,人们对疫情获取的信息量激增。但对于多数人而言,因为没有对等的信息鉴别能力,无法判断自己关注的信息的真伪,容易引发心理恐慌,又进一步造成新的认知偏差。于是,一则谣言从起飞到落地,不需要费多少周折,即可释放出巨大的“信息噪音”。
④有三类人群容易成为谣言易感人群。第一类是青少年,他们缺乏知识积累、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是不实信息的易感人群。第二类是老年人,他们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敏感性和接受能力较弱,往往依靠积累多年的生活经验作为选择、判断信息的依据。第三类是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人群,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训练,这类易感人群对于谣言的鉴别能力会弱一些,也就容易被谣言捕获。
⑤对谣言进行“反制”是必要的,首先是要编织好法规的防护网。不管是谣言制造者还是传播者,也不论是出于何种动机,只要他们的现实行为违反了法律,就要为此付出代价,受到相应的惩罚。责任部门要加强对自媒体的管理,明确行业红线和底线,加强政策引导,强化自媒体的责任意识,解决自媒体责任缺位问题。
⑥同时也需要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没有人天生就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公众的媒介素养绝对不是像口红一样的装饰品,而是社会发展的“刚需”。此次由奥密克戎病毒引发的几个城市的疫情,是对公众媒介素养的一场前所未有的考试。媒介素养的提升,仅靠个人努力还不够,需要政府、社会以及专业机构,特别是专业教育机构的共同参与,合力推动。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2年4月28日,作者张涛甫,有删改)
3. 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对谣言的三类易感人群要加强宣传和正面引导。
B.对谣言进行“反制”需要编织好法规的防护网。
C.预防谣言产生和传播需要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
D.破解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奥秘,防止谣言蛊惑人。
4.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从上海、吉林等地发生疫情期间产生了很多谣言写起,引出了论题。
B.文章第②段提到的美国社会学家特·希布塔尼关于谣言的看法属于事实论据。
C.文章第⑥段中运用了
比喻论证的方法,将“疫情”比作“前所未有的考试”。
D.文章论证思路清晰,先从现象和危害写起,再具体分析,最后提出解决措施。
5.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本文所说的“谣言”的一项是( )
A.《邓稼先》一文中,美国传说曾做过费米助手的寒春参与了中国原子弹工程。
B.《最后一次讲演》一文中,反动派说李公仆先生被暗杀是因为“桃色事件”。
C.《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的妻子、妾和客人都说邹忌比城北徐公美。
D.《藤野先生》一文中,有人说鲁迅取得好成绩是因为藤野先生提前泄漏了题。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