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启示录
《社戏》,不仅为我们展现了热情的伙伴,淳朴的乡民,迷人的夜景,难忘的经历,而且有颇多特色可资揣学。
一、学写作
●借题发挥 非专写看戏,而是叙述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反映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藉以表现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线索清楚 以到赵庄看社戏,串起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的一系列的人与事、情和景,景色美、童趣美、人性美的内容都是围绕看社戏这一活动展开的。
●顺序明白 除了第2段是插叙外,其他都按时间顺序记叙。值得注意的是,“我”小时候每年都跟了母亲回去,文中所记是 “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
●巧伏善托 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急于看戏的心情及其所产生的误认,均为写赵庄看戏作充分铺垫;看到远近的渔火,则为老渔夫的喝采埋下伏笔。“水乡月夜图”烘托了轻松、愉快、兴奋的心情;六一公公送豆显然是一种衬托。
●详略映衬 看戏前的波折、看戏途中、看戏的过程以及归航,大致上详写;得以看戏的机缘,看戏后的余波,大致上简略带过。详写中间杂着略写(如母亲深夜候船),略写也绝不是都作笼统的交代(如放牛钓虾的乡间生活就写得充满情趣)。
●立体摹景 一是多侧面,在描绘农村自然景物时,分别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印象着笔,恰如多重奏管弦曲,给人以十分丰富的感觉。二是多层次,空间位置能清晰地显示出远景、中景、近景。 ●笔法曲折 “看戏”部分写得起伏有致,譬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看戏途中“我”在航船上曾把“松柏林”误认为赵庄,把“渔火”误认为戏台上的灯火,同样文气摇曳。
●生动刻画 塑造出一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六一公公宽厚热诚,阿发憨厚无私,桂生机灵勤快……尤以双喜为最: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颇有号召力和组织能力。
●前后照应 去赵庄看戏,由母亲送始,以母亲接终,构成了事件的完整性;因应着昨晚的偷豆、吃豆和看戏,因应第一部分浓墨重彩的民风,写出了看戏次日的情形,尤其是六一公公的淳朴好客。
●抑扬尾声 用白描手法抒写故事余波,拿六一公公送的豆与“昨夜”的豆相比较,从而突出了“偷豆”的情趣,进一步说明那些偷豆的小朋友是多么值得怀念,故事因而余音绕梁,使人回味无穷。
二、学语言
本篇语言朴实准确,优美而有表现力量。 ◆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小村人不拘礼教,风尚淳朴。
◆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
――一个“等”字,表现出“我”在平桥村一心盼望着赵庄演戏的日子。对少年儿童来说,对未知事物或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探索远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 ◆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便不再驳回,都微笑了。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 ――“都微笑了”,表示同意;“立刻”,表现出急不可待的心情,“一哄”,表现出出门时的满心高兴和一片欢腾的情景。
◆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对开船动作进行传神的描绘,将动作程序以及合作划船的情状表述得颇为详细,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抓住景物特征,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情入景,描绘出农村夜景的优美清丽。“朦胧”活用作动词;比拟形象真切,以动写静,突出船行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自失”是指“我”听得出神,因被美丽的夜景陶醉而出神,忘了自己。
◆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再一次生动地写出了江南少年在劳动中练就的一身驾船本领;一串动词再配合着“踊跃”一词,又见出大家了却看社戏的心愿后的满足感,全都想着快快回家了。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写回望戏台时的感受,飘渺得像仙境,其实是一种依依不舍感情的流露。
◆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足见少年们的驾船技能。有水乡特色的比喻,新奇而充满神话色彩,加上个“蹿”字,形象感更强;“老渔夫”“喝采”也是从侧面表现船行得快。
◆“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个性化的语言。认为背着大人摘豆吃是不应该的,所以直言不讳地说“偷”。“偷”中凝结着诚恳待客的热情,“偷”中跳动着纯洁无私的心,“偷”中反映着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不是窃取别人的东西来肥私,而是把自己家最好的劳动果实奉献给伙伴享用。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那(nei)晚的(de)(de)豆(dou)是(shi)(shi)(shi)在“很(hen)疲乏”“许久(jiu)没有东西吃(chi)”的(de)(de)情(qing)况下吃(chi)的(de)(de),是(shi)(shi)(shi)自(zi)摘(zhai)自(zi)煮,随心(xin)所欲地(di)享(xiang)受;是(shi)(shi)(shi)在充(chong)满(man)着神奇(qi)色彩的(de)(de)夜间,伙伴们欢(huan)聚(ju)一起吃(chi)的(de)(de),觉得(de)新奇(qi)、刺激。现在环(huan)境不(bu)同了,豆(dou)味也(ye)不(bu)同了。赞(zan)美(mei)那(nei)晚的(de)(de)豆(dou)和(he)戏,正是(shi)(shi)(shi)赞(zan)美(mei)农民和(he)农家孩子热情(qing)、无私的(de)(de)好品质,表明“我(wo)”难忘平桥村老人孩子那(nei)份朴实、真挚(zhi)的(de)(de)感情(qing)和(he)那(nei)特有的(de)(de)农村风光、自(zi)由的(de)(de)空气、人与(yu)人之(zhi)间和(he)谐(xie)亲密的(de)(de)关(guan)系。在鲁(lu)迅的(de)(de)心(xin)目中,“那(nei)夜似(si)的(de)(de)好戏、好豆(dou)”已(yi)经成(cheng)为某种生命形(xing)态和(he)境界的(de)(de)象征(zheng),那(nei)么(me)舒展、自(zi)由,那(nei)么(me)沉(chen)静而柔和(he),那(nei)么(me)和(he)谐(xie)而充(chong)满(man)情(qing)趣(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