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的人永远不会吃亏”、“诚实是待人处世的法宝”,这些箴言警句我们耳熟能详。可是,时下有些人并不是这么想的,也不是这么做的。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诸多不讲诚信、造假贩假的现象,如假酒、假种子、假职称、假新闻、假文凭等等,令人防不胜防。这些尽管不是主流,但对社会风气的危害很大。由此,有些人发出这样的感叹:“这年头,诚实人做不得”、“诚实人没好报、总吃亏”。
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在人、老实人真的没有好报吗?其实未必,“天道”还是“酬诚”,付出的真诚一定会有回报的。
天道酬诚,是“天道”使然。《礼记》中讲:“德者,得也。”“德”与“得”不但发音相同,而且有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德”为“得”之基,“得”是“德”之果。“德”与“得”之间的这种因果关系,可以说是“天道”,即客观规律。有时人们可能会因为讲诚信而被蒙骗、吃亏上当,但从长远看,他所得到的一定会与付出的相称,因为讲诚信会赢得越来越多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反之,不讲诚信、坑蒙拐骗,虽然可能得逞一时,但终将身败名裂。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的:“诚信和诺言不仅仅是几句话,如果你说了,但是没做到,那它们就是宣告你将失去美好东西的判决书。”
天道酬诚,是“诚”的回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投入种子,才会生出根芽;植下树来,才会长出枝叶。同理,对人讲诚信,才会收获他人的诚信与回报。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个农夫不小心把斧头掉进了河里,坐在河边伤心地哭起来。财神路过此处,帮他打捞出一把金斧头,农夫摇头说:“这不是我的斧头。”财神继续打捞,一会儿又捞出一把银斧头,农夫又摇了摇头。最后,财神打捞出一把铁斧头,农夫高兴地说:“这才是我的斧头。”财神觉得这个农夫很诚实,就把金斧头和银斧头一并送给了他。一个很贪心的人闻知后也模仿这个农夫,并一口咬定金斧头是他掉的,结果连自己的铁斧头也失去了。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诚实的人,才能得到好的回报。
天道酬诚,是人心所向。诚实之人,人皆敬之。希望诚实的人能得到好的回报,是绝大多数人的共识。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因“诚”吃了些亏,有些人因“诈”得了些利,但人们心里有杆秤,希望诚实守信成为社会的“显规则”。君不见:每当社会或个体遇到天灾之时,无数颗真诚的心总是紧紧地连在一起,展现出人性之美;每当出现影响较大的人祸之际,公众舆论和新闻媒体总是迅速地扬善抨恶、褒优贬劣,展示了正义的力量。因而,天道酬诚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是有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的。
江(jiang)河奔腾(teng),泥沙(sha)俱下(xia)。当前的“诚(cheng)信(xin)(xin)危(wei)机”对社(she)会(hui)(hui)价(jia)值观形成了(le)严峻挑战(zhan)。但(dan)只要我(wo)们都(dou)对讲(jiang)诚(cheng)信(xin)(xin)者怀有崇敬(jing)之意、效法之心,诚(cheng)信(xin)(xin)就会(hui)(hui)逐(zhu)渐成为一种(zhong)风尚,社(she)会(hui)(hui)就一定能(neng)更加诚(cheng)信(xin)(xin)起来。这需(xu)要我(wo)们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胸襟与眼光,需(xu)要我(wo)们坚守“天道(dao)酬诚(cheng)”这个人间正(zheng)道(dao)。
( 2013年10月28日 《人民日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希望诚实的人能得到好的回报,是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句中“绝大多数”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
3.文中画线句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4.请你根据自身的积累(lei),再列举一(yi)则“天道酬诚(cheng)”事实(shi)论据。(4分)
参考答案:
1.“天道”还是“酬诚”,付出的真诚一定会有回报的。或:天道酬诚。
2.不能去掉。“绝大多数”表明“希望诚实的人能得到好的回报”还有极少数人不认同,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正反对比论证。 证明了“天道酬诚,是‘天道’使然”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度。
4.示例:刘邦入守关中(zhong),之所(suo)以可以深得民心(xin),在于(yu)履行约法(fa)三(san)章,秋毫无犯,刘备跨(kua)有荆益,保(bao)其岩阻(zu)之碍,与(yu)邻(lin)国交好,于(yu)内则治民,诚(cheng)信于(yu)民,是(shi)以三(san)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