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li)法(fa)的(de)重要(yao)组成部分。
古人根据太(tai)阳一年(nian)内的位(wei)置变化以及所引起(qi)的地面气(qi)(qi)候的演变次序(xu),把(ba)一年(nian)三(san)百六十五又(you)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cheng)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zhong),以反映(ying)四季、气(qi)(qi)温、物候等(deng)情况(kuang),这就是(shi)二十四节气(qi)(qi)。
每月(yue)分为两段,月(yue)首叫“节气”,月(yue)中(zhong)叫“中(zhong)气”。
二(er)十四节气的(de)名(ming)称和(he)顺序为: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yu)记忆,人们编出了歌(ge)谣: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
如:
《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夏至(zhi)(zhi)白(bai)天最长,冬(dong)至(zhi)(zhi)白(bai)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zhi)(zhi)、冬(dong)至(zhi)(zhi)为至(zhi)(zhi)日,这里指冬(dong)至(zhi)(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