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海

华语网_语文知识_初中语文_小学语文_教案试题_中考高考作文

爱上海 > 高中语文 > 二册

高中课文正反解读——《囚绿记》

[移动版] 作者:505565700

《囚绿记》
【课文故事】
陆蠡生死成谜
   由郁达夫的失踪,令人想起了中国另一位散文家陆蠡的失踪,陆蠡不像郁达夫,郁是国际上知名的作家,他的失踪和死亡之谜还能够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而陆蠡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散文家,他的名字又难写,现在能知道这个名字的人已经不多了。他的失踪与死亡,恐怕也只能成为永恒的谜了。陆蠡早年创作的《海星》、《竹刀》、《囚绿记》等散文集,至今读来还是脍炙人口的好文章;他翻译的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现在还是首屈一指的好译本。但我认为陆蠡失踪的故事,却是一首可歌可泣的正气歌,其价值还在散文创作和翻译之上。陆蠡在30年代和巴金、吴朗西等人一起创办文化生活出版社,这个出版社完全是一群知识分子按照自己的社会理想和文学爱好办起来的,编辑和出版了《文学丛刊》、《译文丛书》等丛书,成为三四十年代对新文学创作推动最大的一个民间出版社。“八一三”上海战事爆发后,巴金、吴朗西等人都去了大后方,一面编辑书稿,一面创办了桂林、成都出版分社;而新婚的陆蠡则留守上海,主持整个出版运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军队进入上海公共租界,只剩下法租界的一小块地段,被称作天堂里的最后一片“净土”,其实已失去了独立性。日军进租界的第一件事就是控制意识形态,他们于2月26日查封了商务、中华、世界、大东和开明五大书局。第二年,文化生活出版社已经成为非常惹眼的专出大后方抗日作家著作的出版社,租界的巡捕多次来寻事。陆蠡既不向他们行贿求情,也不改变自己的出版方针,依然我行我素,终于引起了巡捕房前来捕人。1942年4月13日,中央捕房和法捕房联合派人到出版社,拿了陆蠡的照片指明抓人,当时陆蠡并不在社里,因此没有抓到。可是天真的陆蠡这时候非但不逃走,后而仗着自己懂得法语,跑到法捕房去讲理,企图索回以 被抄去的书。结果当然是自投罗网,当天送到中央捕房特高科,不久就转到日本宪兵队。直到8月,有个朋友从宪兵队放出,说陆蠡在监狱里表现得非常坚强,不肯说一句违背良心的话,每次过堂审讯都令难友胆寒色变。7月21日那天,陆蠡被送出监狱,说是释放。陆蠡将身上大衣转送给难友,从容走出监狱,再也不知下落。抗战胜利以后,文化生活出版社的朋友们多次寻找陆蠡,可是宪兵队的许多罪证都被毁灭,陆蠡的命运也就成了千古之谜。
【课文正解】
绿的物语
在《囚绿记》一文中,作者通过写自己在孤旅生涯中“囚绿”的故事,借窗前一株永向光明的常春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同时,文章展示了人心灵中最真实最永恒的一面,那就是:和平安宁、优美诗意的生活才是人真正的需要,但当一种东西侮辱你的自由的时候,人会为了自由而反抗,甚至牺牲。
文章在行文上明暗两条线索并行,明线写了自己与绿的缘分过程:识绿—赞绿—囚绿—放绿—念绿,暗线则写了自己与绿的缘分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喜悦—留恋—爱怜—祝福—怀念。
陆蠡是一名诗人,更是一名烈士,他为了自由和民族,最终遭到日寇的屠杀。基于这一点,如果从其人生经历来看,我们会发现,作为诗人,他有诗人悲悯的情怀,所以对日寇的侵我中华,屠我同胞的罪恶行径是深恶痛绝的。另外,作为一名为自由和民族而战的斗士,他深深地知道,剥夺别人的自由,等于是扼杀别人的生命。
由此看来,作者的思想是矛盾的,感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为国土沦丧,自己身陷困境而忧郁,希望得到光明和真正的自由,希望看到民族的独立和光明。另一方面他为了自己的私心和个人愿望,希望拥有绿色,甚至不惜囚禁绿。
关于他的悲悯情怀,我可从他对绿叶的描写看出:“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在这段描写里,诗人温柔、细心、悲悯的情感融入在字里行间,也深刻地写出了血性男儿心灵中真实的另一面:他的生活中不但有斗争,还有和睦,有对美的热爱。战斗是他无可奈何的选择,和平安逸才是他内心真正的需要。

查看更多囚绿记资料
随机推荐
���Ϻ�,���Ϻ�ͬ�ǽ�����̳,���Ϻ�Ʒ�� �������Ϻ�,���Ϻ�ͬ�ǽ�����̳,���Ϻ�Ʒ�� �����Ϻ���ǧ��,�Ϻ���ǧ��Ʒ��,���Ϻ�419��ǧ��ͬ�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