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海

华语网_语文知识_初中语文_小学语文_教案试题_中考高考作文

爱上海 > 初中语文 > 中考试卷

2015年龙岩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语 文 试 题及答案

[移动版] 作者:1609541375

2015年龙岩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语 文 试 题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

请把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到答题卡上!请不要错位、越界答题!

在本试题上答题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32分)

1.用课文原句填空(任选5题)。(10分)

(1)                  ,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2)但愿人长久,                  。           (苏轼《水调歌头》)

(3)大漠孤烟直,                  。           (王维《使至塞上》)

(4)塞下秋来风景异,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5)商女不知亡国恨,                    。     (杜牧《泊秦淮》)

(6)                     ,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                    ,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7分)

汀州至宋代已成为客家人聚居的最大城市,其繁华的程度是:“十万人家溪两岸,绿杨深锁济川桥□□ 随着推移的历史,客家人又沿着汀江流域不断向外迁徙,到达广东,甚至漂洋过海。无论走多远,身在何方,客家人的印记总是伴随着子孙后代。千年汀江水bǔ(     )育了勤劳的客家人,坚固的城墙却        ( A.坚持  B.坚守 )了一种独特的客家文化。客家首府繁华得有点朴实,也许由迁徙(     )的性格构建而成的城市注定了没有帝都省城的大气。这座繁华一时的客家首府在崇山峻岭的包围中,像是做了一个         ( A.穿越 B.逾越 )时空的深沉的梦,一梦醒来,汀水依旧。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2分)

 bǔ(        )育       迁徙(        )

(2)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分别是        、        (填写字母)。(2分)

(3)在文中的“□□”内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1分)

(4)下面句子有一处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2分)

随着推移的历史,客家人又沿着汀江流域不断向外迁徙。

                                                     

3.综合性学习。(9分)

今年“五一”期间,央视播出特别节目《大国工匠》,引起热议。某校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各题。

【提信息】(1)以下是学生收集到的三则相关材料,请从中提取至少两条信息。(3分)

材料一   提到优质制造,人们立刻想到: 控制误差不超毫秒的瑞士钟表匠、仅拧各种螺丝就要学习几个月的德国工人、捏寿司都要捏成极致艺术品的日本手艺人……但对于更多的

中国制造来说,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如手机、冰箱甚至是前段时间引发抢购风潮的马桶盖等。

材料二   在今年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曾说:“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 

材料三   我国数千年历史中,出现过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也有修造出故宫这种世界奇观建筑的工匠,这说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的确有工匠精神。《大国工匠》讲述的8个工匠,正是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才缔造了工匠的神话:錾刻师孟剑锋为北京APEC会议创作国礼“和美”纯银丝巾,焊工高凤林为火箭焊“心脏”,钳工顾秋亮为“蛟龙号”装配载人深潜器……

【品对联】(2)某校邀请大国工匠孟剑锋来校做演讲,书法社结合孟剑锋的事迹拟写了一副“宝剑锋从磨砺出,和美精自细琢来”的对联。请结合材料三分析这副对联的妙处。(答出两点即可)(3分)

【言心声】(3)听了孟剑锋的演讲后,李文同学产生了学一门技艺的想法,但他的父母极力反对。假如你支持李文,你会如何劝说他的父母?请写出你要说的话。(3分)

4.名著阅读。(6分)

(1)阅读下面的寓言,并写出寓意。(2分)

衔肉的狗

狗衔着一块肉过河,望见自己在水里的影子,以为是另外一只狗衔着一块更大的肉。他于是放下自己这块肉,冲过去抢那块。结果,两块肉都没有了:那一块没捞到,因为本来就没有,这一块也被河水冲走了。(选自《伊索寓言》)

寓意:                                                         。

(2)结合《西游记》选段,完成文后题目。(4分)

唐僧见他(行者)言言语语,越添恼怒,滚鞍下马来,叫沙僧包袱内取出纸笔,即于涧下取水,石上磨墨,写了一纸贬书,递于行者道:“猴头!执此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与你相见,我就堕了阿鼻地狱!”                       

(选自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唐僧因何事写下“贬书”?(2分)唐僧如此绝情,悟空后来又因为什么回到唐僧身边,重返取经路的?(2分)

二、阅读(4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3分)

蒙骜①伐魏

蒙骜帅师伐魏,取高都、汲②。魏师数败,魏王患之,乃使人请信陵君于赵。信陵君畏得罪,不肯还,诫门下曰:“有敢为魏使通者死!”宾客莫敢谏。毛公、薛公见信陵君曰:“公子所以重于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魏急而公子不恤③,一旦秦人克大梁,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卒,信陵君色变,趣④驾还魏。魏王持⑤信陵君而泣,以为上将军。信陵君使人求援于诸侯。诸侯闻信陵君复为魏将,皆遣兵救魏。信陵君率五国之师败蒙骜于河外,蒙骜遁走。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蒙骜(ào):秦国大将。 ②高都、汲:地名。 ③恤:体恤,顾惜。

④趣(cù):催促。       ⑤持:握着……的手。

5.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1)帅师伐魏                       

(2)徒以有魏也                       

(3)蒙骜遁走                        

6.下面句中的“数”与“魏师数败”中的“数”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夹岸数百步     B.珠可历历数也      C.扶苏以数谏故      D.数月之后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乃使人请信陵君于赵。

(2)诸侯闻信陵君复为魏将,皆遣兵救魏。

8.阅读全文,说说信陵君为什么能成功救魏?(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9~11题。(13分)

和为贵

①“和为贵”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但其精髓和要义究竟是什么,今天还有进一步阐发的必要。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意思是说礼的运用、礼的功用以“和”为最重要,以和谐为目标。结合当今实际,我以为“和为贵”的要义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即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②“和为贵”反映了我国古人对宇宙万物的深刻认识。古人认为,天地万物均由多种成分以一定关系共处,形成有机统一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和”。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认为宇宙万物存在于“和”的状态中,没有“和”就没有世界,没有一切事物的存在。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我国古人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应当把“和”作为人的一切活动的最高目标。

③“和”是多种成分共生共荣、有机统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各种成分都有确定位置,与其他成分形成密切联系,对整体的“和”发挥一定作用。各种成分所处的位置恰当,能发挥应有作用,“和”的状态就能够保持;任何一种成分的位置和作用不恰当,整体的“和”就会遭到破坏。由此可见,每一种成分都处于它应在的位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就是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④实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应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就是承认差别与多样化是正常、合理的,否认差别、强求一致是不正常、不合理的;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和谐,而不是取消差别求统一。应承认在统一的整体内,各成分均有存在的权利和价值;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相互尊重,尊重各方利益,尊重不同的思想、信仰等。

⑤实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还应遵循无过无不及的原则。过和不及都会破坏“和”的局面,正所谓“过犹不及”。如烹饪,各种佐料和水、火,分量都有一定之规,必须做到每一项都无过无不及,才可能做出美味佳肴。同样,在人际关系中,权利和义务、责任和回报都要讲平衡、讲恰当。只求权利、不讲义务,或只讲义务、忽视权利;不负责任或越俎代庖,都会导致对“和”的破坏。因此,每一个人都需认清自己应处的位置,恰当地处理个体发展与整体和谐的关系。

⑥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不是安于现状、不求进取,而是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不好高骛远,亦不推诿塞责。志存高远、锐意进取,应该鼓励;碌碌无为、不求上进,应当反对。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正确的。但同样重要的是,当一天士兵就要安于其位,尽一天士兵的职责;只想当元帅却不能当好士兵的人,非但不可能成为元帅,也不是一个好士兵。为此,应把志存高远、锐意进取与安于其位、尽职尽责有机结合起来。

⑦古人所说的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仍然具有积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国家和社会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集体和个体秉持无过无不及的理念,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此基础上努力促进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5年1月)

9.下列选项中的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3分)

A. 春秋时期的人们认为“和”是世间万事万物存在的基础,不可或缺。

B. 为了保持“和”的状态,我们只需要让各种成分都有其应在的位置。

C. 文章第⑤段以烹饪为例,论述了实现“和”应秉持无过无不及的原则。

D. 作者认为探索“和为贵”的精髓和要义于今天仍有积极的意义。

10.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11.作者认为应如何实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6分)

随机推荐
���Ϻ�,���Ϻ�ͬ�ǽ�����̳,���Ϻ�Ʒ�� �������Ϻ�,���Ϻ���԰��̳,���Ϻ�ͬ����̳���Ϻ�,�Ϻ�Ʒ��,�Ϻ�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