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琼林 讼(song)狱》“世人(ren)惟不平则鸣,圣人(ren)以(yi)无讼(song)为贵”原文逐句翻译
世人(ren)惟(wei)不平则鸣,圣人(ren)以无(wu)讼为贵。
百姓(xing)如果遇(yu)到不(bu)公平的事(shi)情就会发出不(bu)满的呼声,圣明的人(ren)认为人(ren)世间(jian)没有官司可打是最宝贵的。
上(shang)有(you)恤刑之(zhi)主(zhu),桁杨雨(yu)润;下无(wu)冤(yuan)枉之(zhi)民,肺(fei)石(shi)风(feng)清。
上面(mian)有(you)慎用刑法(fa)的(de)君主(zhu),用刑犹如细雨滋润(run)万物(wu),使罪犯被感化而(er)向善;下面(mian)也没有(you)被冤枉的(de)百(bai)姓,用来喊(han)冤的(de)肺石(shi)则冷(leng)冷(leng)清清。
虽囹圄(yu)便是福堂,而(er)画(hua)地亦可为狱。
虽然幽苦能(neng)帮(bang)助人们(men)弃恶从善,牢狱可能(neng)就是(shi)福堂;上古的民风淳(chun)朴,在地上画一个圈也能(neng)成为监狱。
与人构讼,曰鼠牙雀角之争;罪(zui)人诉冤,有抢(qiang)地吁(yu)天之惨(can)。
和(he)人(ren)结怨打官司可以(yi)说(shuo)是(shi)“鼠牙雀(que)角”的争(zheng)斗;但是(shi)犯人(ren)诉(su)讼冤情则有(you)“抢地(di)吁(yu)天”的惨状。
狴犴猛大而(er)能守,故狱门画狴犴之(zhi)形;棘(ji)木外(wai)刺而(er)里直,故听讼在棘(ji)木之(zhi)下。
狴犴生得勇猛肥(fei)大,能看门守户,因此古代(dai)的牢(lao)门上(shang)常画(hua)有它的图形。棘(ji)木外面(mian)长(zhang)着针刺但里面(mian)却是直(zhi)的,所以古代(dai)的司法(fa)官大多在棘(ji)木下审理案件。
乡亭之(zhi)系(xi)有岸,朝廷之(zhi)系(xi)有狱,谁敢作奸(jian)犯(fan)科;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赎,上当原情(qing)定罪。
乡(xiang)亭的(de)监(jian)(jian)牢(lao)有(you)“岸”,朝廷的(de)监(jian)(jian)牢(lao)有(you)“狱”,谁还敢为(wei)非作(zuo)歹,违法犯罪;死(si)了的(de)人不可(ke)能再(zai)活过(guo)来(lai),服过(guo)刑的(de)人也不可(ke)能再(zai)用金钱赎回,所(suo)以上(shang)面应当(dang)按照实际情况量刑定罪。
囹圄是周狱,羑里(li)是商牢(lao)。
“囹圄”是周代的(de)监(jian)狱,“羑里”是商代的(de)牢房。
桎梏之设,乃拘罪人之具,缧绁之中,岂无贤者之冤。脚镣、手铐是用来拘捕犯人的(de)刑具;在囚禁的(de)犯人之中,怎么(me)可(ke)能没有被冤枉的(de)好人。
两争不放,谓之鹬蚌(bang)相持;无辜牵连(lian),谓之池鱼受害。
双方互(hu)相争执(zhi)而(er)不(bu)相让就是“鹬蚌相持”;无故(gu)受到(dao)牵连则是“池(chi)鱼受害”。
请公入瓮,周(zhou)兴自(zi)作其(qi)孽;下车泣罪,夏禹深痛(tong)其(qi)民(min)。
“请(qing)公入瓮”是指唐代的酷吏(li)周兴自作(zuo)自受;“下(xia)车泣罪”则是大禹对百姓的怜悯。
好讼(song)曰(yue)健讼(song),累及曰(yue)株连。
好打官(guan)司称为“健(jian)讼”,没有罪而受到牵连则称作“株连”。
为人解讼,谓之释纷;被人栽冤,谓之嫁祸。帮助别(bie)人解(jie)除诉讼,称为“释纷(fen)”;被人栽赃冤枉称作“嫁祸”。
徒(tu)配曰城旦,谴戍是(shi)问军。
判(pan)徒刑流(liu)放去做苦役的(de)称(cheng)(cheng)“城旦”;充军(jun)到边(bian)境守边(bian)的(de)称(cheng)(cheng)作“问军(jun)”。
三尺乃朝廷之法(fa),三木是罪人之刑。
“三尺(chi)”是指朝(chao)廷(ting)的法律;“三木”是铐在(zai)犯人颈、手(shou)、足上的三种(zhong)刑具(ju)。
古之五刑,墨、劓、剕(fei)、宫、大(da)辟;今之律例(li),笞、杖、死罪、徒(tu)、流。
古(gu)时候的五种刑(xing)罚分别是:墨、劓(yi)、剕、宫、大辟;隋代以(yi)后的刑(xing)法则是:笞(chi)、杖(zhang)、死罪、徒、流。
上古(gu)时削木为(wei)吏(li),今(jin)日之(zhi)淳风安(an)在;唐太宗纵囚归狱(yu),古(gu)人之(zhi)诚信(xin)可嘉。
上古的(de)时候削木为吏,犯(fan)人能够抱木吏自(zi)己到庭受审,今天(tian)(tian)这(zhei)种(zhong)古朴的(de)淳(chun)风在哪里(li)呢(ni)?唐太宗(zong)贞观六年(nian)(公(gong)元(yuan)632年(nian))将两百多名死囚释放回家(jia),规定(ding)第二年(nian)秋(qiu)天(tian)(tian)再归狱受刑,结果这(zhei)些犯(fan)人如(ru)期而至,古人的(de)诚(cheng)信实在值得赞(zan)许(xu)。
花(hua)落讼庭(ting)闲,草生囹圄(yu)静,歌(ge)何易治民之简(jian);吏从冰(bing)上立,人(ren)在镜中行,颂卢奂折狱之清。
“花落讼庭(ting)闲,草生囹圄静”,这是百(bai)(bai)姓对唐代(dai)益昌县(xian)令(ling)何易的廉洁及治民有方的称颂(song);“吏从冰上立(li),人在镜(jing)中行”,则(ze)是百(bai)(bai)姓对唐代(dai)南海太守卢奂断案清正廉明的赞美。
可见治(zhi)乱之药石,刑罚为(wei)重;兴平之粱肉,德教为(wei)先。
由此可见,治(zhi)(zhi)理乱世要(yao)以(yi)刑罚为(wei)重,这好比治(zhi)(zhi)病的良药;振兴太平则要(yao)以(yi)道(dao)德教化为(wei)先,这如同强身的饮食(shi)美味(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