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闷”的灵魂:唐宋词人的忧患心理》(节选)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素有“以悲为美”,亦即表现忧患心理的悠久传统。从《诗经》里的“变风”、“变雅”起,历经“盖自怨生”的《离骚》、“慷慨有余哀”的汉魏六朝诗歌,直到那忧思宛转的晚唐诗,所贯穿的基本感情脉络之一,便是那一股对于爱情、对于个人身世、国家前途、无常人生的忧患情绪。普遍而深广的忧患情绪,孕育和造就了无数的诗人。优秀和杰出的诗人,又按照“美”的规律,艺术化地表现出这种人人心中常有而口却难以尽言的忧患情绪:这就构成了一部古代文学史的基本事实。不过,比较起来,唐宋词中所充溢的忧患情绪,却似乎显得格外浓厚与深细。纳兰性德说过:“诗亡词乃盛,比兴此焉托。往往欢娱工,不及忧患作。”(《饮水诗·填词》)这就揭示了“词”与“忧患(心理)”间的密切关系。而李后主的这两句词:“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子夜歌》)更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唐宋词人,正是一大群对于忧患情绪具有特殊敏感的“多愁善感”者。他们既承受着前代文学中积淀本已十分丰厚的忧患心理的精神负担,又“吸收”了本朝社会新“释放”出来的忧患心理的精神势能,于是便形成了唐宋词特别喜欢抒写“苦闷”与“伤感”的另一种内容特色——且不去说那些身世坎坷、性格脆弱的词人们;即连身逢“太平盛世”的词人如晏殊、宋祁,当他们面对良辰美景、手捧金尊玉钟时,不也轻吐了“无可奈何花落去”、“浮生常恨欢娱少”的喟叹?而那位号称“豪放”词人的苏轼,一曲“大(da)(da)江东去”的高歌刚刚唱到大(da)(da)半,其“尾声”却又立时回旋起“人(ren)(ren)间如(ru)梦”的哀音……这都足够(gou)说(shuo)明,忧患情(qing)绪简(jian)直如(ru)同一个幽灵(ling)那样,老在(zai)唐宋(song)词(ci)坛上徘徊踯躅,又像一个巨大(da)(da)的阴影那样,时时笼(long)罩在(zai)词(ci)人(ren)(ren)的心(xin)头(tou)。王国维说(shuo)李后(hou)主词(ci)“真所谓以(yi)血书者也”,“俨有释迦、基(ji)督担(dan)荷(he)人(ren)(ren)类罪(zui)恶(e)之意(yi)”,又说(shuo)晏(yan)殊(shu)、冯延巳词(ci)有“忧生”、“忧世”之意(yi)(《人(ren)(ren)间词(ci)话(hua)(hua)》),这些话(hua)(hua)实际上都触及了唐宋(song)词(ci)特别擅(shan)长(zhang)于(yu)表现忧患心(xin)理的“本源”问题。
唐宋词人何来这么深浓的忧患心理呢?这除开文学本身的继承性原因(即承受了前代文学“以悲为美”的传统)之外,还得从唐(主要指晚唐五代)宋时期的社会境况中去寻找根由。前已说过,中国的封建社会在越过了盛唐这一顶点之后,已经开始向其“中老年”迈开了缓慢前进的步子。“成熟”本就孕育着“老化”,而“迟暮”则又加深了危机。所以,尽管盛唐之后还有北宋的再度“盛时”,但比较起来,两宋毕竟是一个国力大不如昔、积弱积贫相当严重的社会,故而它那“内里”的种种社会弊病就不由得会一齐暴露出来。而士大夫文人又一向是社会诸阶层中最为敏感的阶层,他们具有“多愁”、“善感”和“深思”的心理气质。所以正像人体有病常会通过肝肾与声息脉搏反映出来一样,唐宋社会所产生或潜伏着的矛盾与危机,也极易在作为“国之肝肾”的士大夫文人和作为“国之声息”的文学创作(以上比喻是近人金(jin)一在(zai)其《心(xin)声》一文中提出的)那里,得(de)(de)到(dao)敏锐的反映。因(yin)此,词在(zai)初期虽常诞生于(yu)享乐(le)的环境(如歌宴酒席)之中,然而(er)竟连它也逃脱不(bu)了作者心(xin)头忧患情(qing)绪的笼(long)罩,会(hui)变得(de)(de)“乐(le)极生悲”起来。
1.下列关(guan)于原文内容的(de)(de)表(biao)述,不正确的(de)(de)一(yi)项是
A.中国古代文学,素有“以悲为美”、表(biao)现(xian)忧患心理的悠久传统,尤其是唐宋词(ci)中所表(biao)现(xian)的忧患情绪(xu),似乎显得格外浓厚与深细(xi)。
B.对于爱情(qing)、个(ge)人身世、国家前(qian)途、无常人生的忧(you)患情(qing)绪,是贯穿(chuan)《诗经》、《离骚》、汉魏六朝诗歌(ge)(ge)、晚唐(tang)诗歌(ge)(ge)的感情(qing)脉络(luo)之一。
C.普遍而深(shen)广的(de)忧患情绪,是孕育和造就(jiu)诗人的(de)唯一社会(hui)心理基础;优秀的(de)诗人,总(zong)是按(an)照“美”的(de)规律,表现常人难(nan)以言尽的(de)忧患情绪。
D.《诗(shi)(shi)经(jing)》里的(de)“变(bian)风”、“变(bian)雅”,汉魏六朝诗(shi)(shi)歌的(de)“慷(kang)慨有余(yu)哀”,晚(wan)唐(tang)诗(shi)(shi)歌的(de)“忧(you)思宛转(zhuan)”等,都(dou)是古代诗(shi)(shi)人(ren)忧(you)患心理的(de)表现(xian)。
2.下(xia)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zuo)者通过引述纳兰性(xing)德的《饮水诗?填(tian)词(ci)》、李后(hou)主的《子夜歌(ge)》,意(yi)在(zai)表明诗词(ci)与忧患心理的密切关系,唐(tang)宋词(ci)人是(shi)多愁善(shan)感者。
B.作者认为唐(tang)宋词人既承受(shou)着前(qian)代文学中丰(feng)厚的(de)忧患心(xin)理精神(shen),又接受(shou)了(le)本(ben)朝社会新的(de)忧患意识的(de)影(ying)响,于(yu)是便(bian)特别(bie)喜欢抒(shu)写(xie)“苦闷(men)”“伤感”。
C.作者认为清代学者王(wang)国维(wei)的(de)研(yan)究已经触及到(dao)了唐宋诗词忧患(huan)精(jing)神的(de)“本(ben)源”,如(ru)李后(hou)主以“血”写词,晏(yan)殊、冯延巳则表现出“忧生”、“忧世”之意。
D.忧患情绪如同一个幽灵,在唐宋词坛上徘徊踯躅,又像一个巨大的阴影那样,时时笼罩在词人的心头,就连试图摆脱它的苏轼也难免伤感与叹息。
3.根据原文内容,下(xia)列(lie)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代文(wen)学的(de)忧患心(xin)理(li)精神(shen)积淀、唐宋(song)社(she)会生活(huo)的(de)矛盾、文(wen)人士大夫的(de)敏感心(xin)理(li)等,是唐宋(song)词具有浓郁忧患意识(shi)的(de)三大主(zhu)要原因。
B.从主观(guan)上看,唐宋词的(de)忧患精(jing)神,是由于(yu)士(shi)大夫文人(ren)是社会诸阶层中最为敏感的(de)人(ren)士(shi),他(ta)们具有“多愁”、“善(shan)感”和“深思”的(de)心理气质(zhi)。
C.唐(tang)宋社(she)会(hui)产生(sheng)或(huo)潜伏(fu)着许多矛盾和危机,这些矛盾和危机是唐(tang)宋诗词(ci)里的忧患精神的社(she)会(hui)土壤,它们往(wang)往(wang)触发文(wen)人对(dui)社(she)会(hui)生(sheng)活的忧思。
D.初期的(de)词,因为诞生于歌宴(yan)酒席等(deng)享(xiang)乐的(de)环境之中(zhong),所(suo)以常常会“乐极(ji)生悲”,经常是(shi)歌宴(yan)的(de)欢乐,引(yin)发词人(ren)心头的(de)“苦(ku)闷”与“忧患”。
参考答案:
1.D 2.C 3.D